摘要: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更像是一场“百花齐放”的盛宴,类型多元、题材创新、供给丰富,超60部中外影片宣布定档暑期档,涵盖历史、悬疑、动画、科幻、动作等十余种类型,为不同喜好的观众提供了丰富选择。
这个暑假
你看了什么电影?
据网络平台数据
截至8月6日17时43分
2025年暑期档(6月—8月)
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75亿!
《南京照相馆》
《长安的荔枝》
《侏罗纪世界:重生》
暂列档期票房前三名
票房升温的背后
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市场活跃的有效推动
也是中国电影不断深耕内容、
丰富题材取得的实效
票房火热
题材多元,亮点超多
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更像是一场“百花齐放”的盛宴,类型多元、题材创新、供给丰富,超60部中外影片宣布定档暑期档,涵盖历史、悬疑、动画、科幻、动作等十余种类型,为不同喜好的观众提供了丰富选择。
7月25日正式上映的《南京照相馆》凭借高口碑,上映8天总票房破10亿,成为2025年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10亿电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
暑期档的各类题材作品,为全年龄段观众提供了多元的观影选择。
在历史题材赛道上,电影《南京照相馆》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影片。这部作品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电影以历史照片为依据,揭示了日军罪证照片的来源,展现了罪证得以曝光的艰难险阻。
电影《东极岛》取材于二战期间真实的历史事件——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巨轮剧烈倾覆、渔民百船出海、战俘在怒海中挣扎求生……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视效场面将在大银幕上呈现,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视觉的震撼与历史的厚重。
还有《酱园弄·悬案》等聚焦真实事件的影片,以及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影片《山河为证》。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动画电影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重要支柱。
你还记得“浪浪山”上的故事吗?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由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团队打造,也是《中国奇谭》首部喜剧动画电影,早在公映之前的点映阶段就已经赢得口碑,成为暑期档备受公众期待的新作。
故事以“妖怪职场生存记”为创意核心,通过精良制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哲学巧妙融合。电影不仅延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风格,更为经典动画注入了当代活力。
此外,《罗小黑战记2》也备受关注,影片讲述了猫妖小黑与师父无限接到一项突如其来的任务,在冒险中迎来关乎成长与抉择的全新挑战。影片在保留治愈系画风的同时,动作场面全面升级,打造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合家欢动画电影,上映首日票房破2200万元。
几部进口片也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除了目前票房排名第三的《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凭借主演布拉德·皮特在真实赛道实拍的高速视觉体验,上映后票房持续走高,成为暑期档“燃感十足”的黑马之作。
接下来,还有一批新片将要与大家见面:
8月15日:《山河为证》(纪录片)、《坪石先生》
8月16日:《捕风追影》、《坏蛋联盟2》(美国,动画片)、《非人哉:限时玩家》(动画片)
8月23日:《白衣逆行者》
8月29日:《有朵云像你》、《脱缰者也》
9月3日:《营救飞虎》
9月5日:《爱的暂停键》(挪威)
9月13日:《轻于鸿毛》
9月18日:《731》
质量提升
内容更精、口碑更稳
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需要以精良的制作、高质量的影片为支撑。
首先是内容提质,通过打磨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今年上映的多部国产影片从叙事方式到摄影剪辑,更加注重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故事更有张力。这样的创作风格,为优质内容赢得观众口碑打下坚实根基。
以《南京照相馆》为例,凭借扎实的剧作和取材自真实事件的历史背景,该片在试映阶段便展现出不俗热度与好评。有观众表示:“就感觉陪着我素未谋面的亲人们,亲历了这场灾难。”
《长安的荔枝》虽是一部古装片,但无论是人物改编还是剧情设定,导演团队都希望“它是一个当下发生的故事”。“比如一开场李善德背着小包去上班,我们把这叫‘长安早高峰’,发生地是长安的一座桥,类似于地铁的一节车厢。此外,包括李善德上班打卡、看房买房等场景,剧组都做了相应设计,希望让大家觉得这个故事与自己有关,就发生在身边。”
观众能通过李善德的故事,感受到普通人的生命力与坚持。
另一方面是电影制作技术更加精进,通过提升影片质感,托举内容表达。
在各种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今天,内容创作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技术能力的打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2》,到暑期档的一批国产动画,中国电影持续探索视觉语言与制作工艺的精进之路,逐步构建起“中国美学+高完成度”的技术底盘。
《聊斋:兰若寺》在创作过程中,从中国古诗词、绘画、建筑与戏曲中汲取了海量灵感,追溯与重构古典意蕴。《罗小黑战记2》坚持二维手绘,20万张原画量、每秒24帧的标准制作,都显示着国产动画片坚持匠心制作的初心。
这种“技术即表达”的理念,也从动画拓展至实景电影创作。《东极岛》为了还原当时海中营救场景,主创团队进行了大规模水下拍摄,挑战华语影史最长时间水戏拍摄的纪录。导演管虎介绍:“我们立志于给大家呈现一部真正适配大银幕的震撼巨制,除了水中实拍、采用世界级的海洋特效技术之外,《东极岛》全部的水下镜头都是IMAX特制拍摄,水下世界纤毫毕现。”
中国电影对极致技术手段的追求,也意味着创作者有了更强的语言工具去呈现复杂的故事与情绪,不仅让“国产大片”更有质感,内容与技术表达的双向奔赴、相互促进,也带给观众更多视觉震撼。
产业延伸
助力消费、优化结构
暑期档的火热,不仅要看银幕上的光影,还要看影院外的氛围。今年以来,“电影+消费”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优质内容吸引观众,以丰富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小小的电影票,如何成为促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金钥匙?这个暑期档,不少地方都在尝试“电影+文旅”联动,为观众带来全场景沉浸式体验。北京朝阳公园联合《罗小黑战记2》片方打造“遇见小黑”夏日狂欢盛典,现场设有露天放映、非遗展览、互动游戏等区域,游客还可凭电影票根享受消费优惠,形成“看电影+游公园+逛集市”的复合型消费闭环。
在辽宁沈阳,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则将130余部新老喜剧影片搬进公园、创意园区、露天广场等公共空间,让电影走出影院、融入城市日常。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有的购物中心联手上海国际电影节,精心打造了“一带一路”电影周及东南亚风情节,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
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影院也在积极创新。为了提升观众消费体验,不少影院推出主题影厅与互动活动,如《长安的荔枝》,有的影院推出国风汉服专场点映活动。系列文创产品、联名餐饮活动也层出不穷,让影院不再只是观影场所,更是人们线下社交打卡、进行情绪消费的重要场域。
与以前相比,观众走进影院的心态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他们愿为优质内容买单,也愿在社交平台主动“种草安利”。从“看明星”到“看口碑”“看故事”,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牢固。
电影人用匠心,换来观众的倾心,这是创作者和影迷的一场“双向奔赴”,也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走向更好、更远的未来。近日,演员陈佩斯谈及电影业的长期发展:
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您看那些老戏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也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能磨半宿,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气口较真,即使观众不会注意到,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2025年暑期档,热起来的不只是票房,更是内容。讲好故事,用好技术,整个行业在创新中不断前行。中国电影,值得更多期待。
这个暑期档
你看了哪部电影?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