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伤疤”必须铭记于心——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1:47 1

摘要:近日,我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夜晚,我走出电影院,心中依然回响着中国人震耳欲聋的呐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以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以“南京照相馆”为叙事载体,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

近日,我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夜晚,我走出电影院,心中依然回响着中国人震耳欲聋的呐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以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以“南京照相馆”为叙事载体,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两名爱国青年罗瑾、吴旋拼命守护的一份浸染着鲜血的相册,最终出现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1937年的南京,日军进行数周大规模屠杀。《南京照相馆》影片中,无论是邮差阿昌、戏曲演员林毓秀,还是警察宋存义、日语翻译王广海,在危机来临时,他们本能想活、求生与保命;而在目睹无数同胞被日本人残忍虐杀后,面对战场上的对垒与轰鸣,这些小人物逐渐觉醒,更想将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护送出城。再现了他们在日军屠刀下可歌可泣的生存、反抗与守护故事。

1938年1月,时年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砍头、活埋、奸淫……罗瑾发现日军拍摄照片完全是为了一种娱乐和发泄,日军的罪恶让年轻的罗瑾激愤难平。罗瑾精选了16张做了一个相册,他在自己做的这个相册封面上,画了滴血的心。还有一把刀插在心上面。在当时,罗瑾明知私藏这些反映日军暴行的物品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就是想把这些日本人自拍的,屠杀中国人的照片作为一种历史证据把它留下来。罗瑾这本相册秘密保存了两年多。

罗瑾想出一个办法,在厕所土墙上面掏了一个洞,就把这个相册藏放进去,然后把土块又恢复原状。当他准备再次转移相册时,他忽然发现砖块被人挪开了,相册不翼而飞离奇失踪,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为免遭杀身之祸,他逃离了南京。

后来,相册被一名叫吴连凯(后改名吴旋)的通讯队员发现,吴旋捡回来以后,一看这本相册的内容,非常震惊,就把相册冒死藏在毗卢寺的安全之处,又藏在他的家里面等等。直到他毕业时取出,随身携带。几经辗转周折,一直保存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两位爱国青年冒死接力守护了16张照片组成的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

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吴旋向当时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呈献这本用生命守护的相册。最终这本相册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证据。

1993年,年届七旬的罗瑾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他在众多的展品中发现,几张日军屠杀我同胞的照片似曾相识。罗瑾在询问之下,便得知这些正是自己当年冒险收藏的照片。后来接力收藏者是吴旋。1994年,罗瑾、吴旋两位古稀老人在分别半个世纪后重聚南京。

吴旋、罗瑾两位老人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两位普通的中国青年,在日伪统治下的南京,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保藏南京大屠杀血证的接力。他们留给世人的这本无比珍贵的相册,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眸历史,80多年转眼即逝,许多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但“南京大屠杀”绝不能消逝在记忆深处,历史的“伤疤”必须铭记于心。通过影视作品重温过去,感受从历史中淬炼出的伟大精神,回顾先辈们走过的来时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清醒地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每一张电影票都会让一名观众再次铭记这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勿忘国殇!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振兴中华!

(作者应飞系江苏盐城民进会员)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