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是1962年冬天,中央说唱团莅临小城榆次,这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儿。演员只来了五位: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于世猷和马季,票价每张1元。我有幸连看了三晚,特别好的节目至少有《美蒋劳军记》《夜行记》《戏剧杂谈》和《找舅舅》,好像还有《买猴儿》,记不准、更记不全了
相声闲议
李晨光
可能是杨少华先生的仙逝,引发我对相声的闲扯,我也曾是个相声的爱好者,由不得。
记得是1962年冬天,中央说唱团莅临小城榆次,这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儿。演员只来了五位: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于世猷和马季,票价每张1元。我有幸连看了三晚,特别好的节目至少有《美蒋劳军记》《夜行记》《戏剧杂谈》和《找舅舅》,好像还有《买猴儿》,记不准、更记不全了。侯与郭是一对,于与马是一对,刘宝瑞是单口。每晚都满座,每晚都掌声阵阵,令人忍俊不禁,笑得肚疼。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台上的演员不笑,表情严肃地说,一本正经的逗听众乐。
政治内容的相声《美蒋劳军记》很有创意,侯宝林一人学美国顾问窦恩、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和妇(妓)女代表几个人的话语,腔调各异,声色独特,滑稽至极,笑得使人流出眼泪。
每晚的正场演毕,听众掌声久久不停,逼得演员再出来谢场。而谢场的小段,也幽默风趣,饶有余兴。例如侯、郭二人,侯说:“我看您是初中毕业。”郭问:“怎么能看出来?”侯:“您胸口别着两支水笔。”郭:“噢,要是我别一支呢?”侯:“小学。”郭:“三支。”侯:“大学。”郭:“我别上五支。”侯:“修理水笔的。”
再如侯对郭说:“古人对学者是非常崇拜、特别尊敬的。”郭:“何以见得?”侯:“不能像我们现在称呼老张、老王。”郭:“称先生。”侯:“不,先生也普通。”郭:“那称什么?”侯:“要称子,比如孔子、孟子、墨子什么的。”郭:“对,还有韩非子。”侯:“像您吧,有学问,要称您郭(锅)子。”郭:“那称您呢?侯(猴)子!”短短几句对话,说完一鞠躬,走回后台,台下笑声不绝于耳。
不知现在的相声何以败落到如此地步,演员从一出场就自己咧开笑脸,说开后笑料不足以打浑骂俏填充,俗不可耐。除已故的马三立、高英培、师胜杰和常贵田以外,几乎找不出让人不反感的。北派大腕郭德刚的说、学、逗、唱水平很高,远非别的演员可比,但重复使用低俗情节过多,虽能博得笑声,却并非雅俗共赏,有些“腻”。南派的大兵,独具特色,但表演过分,显得“狂”。其实早些年有一位杨振华,是很有特色而又不落俗套的演员,不知为何出场很少。方清平是个新起之秀,单口超佳。
说本子,上世纪60年代侯宝林先生说的《买猴儿》《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实属杰作。常贵田的《攀龙附凤》、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和姜昆的《虎口脱险》等也属上乘,其余大多平淡,有的甚至索然无味。以逗、捧两艮的配合而言,郭德刚和于谦显然默契合缝,常贵田与王佩元也相得益彰,冯巩、牛群也曾是很不错的搭档,别的就留不下什么印象了。
作者简介
李晨光,山西临县人,1942年生,中专毕业,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主编《太岳山志》、《关帝山林区志》,编著《儒商常家》、《晋商茶路》、《晋商十大家族》、《晋商堡寨》等。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来源:知彼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