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初,一则看似低调却不乏震撼力的消息悄然登上热搜——演员张译通过评审,正式获得“一级演员”(正高级职称)资格。这一称号,不仅标志着他作为演员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认可,更折射出当下文艺界职称评定机制的变迁、演艺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的演进,以及公众对“演员”
2025年8月初,一则看似低调却不乏震撼力的消息悄然登上热搜——演员张译通过评审,正式获得“一级演员”(正高级职称)资格。这一称号,不仅标志着他作为演员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认可,更折射出当下文艺界职称评定机制的变迁、演艺行业人才评价体系的演进,以及公众对“演员”这一职业身份的重新认知。
据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示信息,张译(在公示中使用“张毅”一名)于2025年6月15日通过艺术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评审类别为“一级演员”。此次评审面向“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特艺人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导向。评审结果自2025年7月29日起公示,为期一周。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一方面源于张译近年来在影视圈的高光表现,如《鸡毛飞上天》《红海行动》《一秒钟》《悬崖之上》《狂飙》等作品的广泛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因“一级演员”这一职称本身所承载的荣誉与权威感。在中国的演艺体系中,“一级演员”属于国家级专业技术职称,等同于教授级别,是艺术领域的“正高级”职称,评审标准极为严苛。
张译此次通过评审的路径,是属于“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特艺人才”类别。这一路径的设定,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职称评审机制的补充和调整。过去,职称评定往往依赖学历、资历、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等硬性指标,而对演员而言,这些标准并不完全适用。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认识的深化,评定机制也逐渐向“成果导向”“社会影响力”倾斜。
张译的评审通过,不仅依赖其个人演技的公认实力,也与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行业贡献、公众口碑密切相关。这种“软实力”的认可,体现了职称评定从“学术化”向“综合化”的转变,也为更多实力派演员打开了上升通道。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艺术领域,如何在专业性与公众影响力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是否应更注重“作品说话”而非“头衔加身”?张译的案例,或许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答案。
张译的演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从话剧舞台起步,历经多年的打磨与沉淀,才逐渐在影视圈崭露头角。他饰演的角色多以“小人物”为主,却总能赋予角色深刻的情感张力和人性光辉。这种“以小见大”的表演风格,恰恰契合了当下观众对真实、细腻、有温度的作品的渴望。
从《士兵突击》中的龙套角色,到《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瘸子”张译,再到《狂飙》中的安欣警官,他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时代、一种命运。他的表演没有浮夸与煽情,却总能打动人心。这种“去表演化”的表演,正是他对角色理解的极致体现。
此次获得“一级演员”职称,可以说是对张译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他未来艺术探索的鼓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演员,不是靠流量、不是靠曝光,而是靠一部部作品、一个个角色,慢慢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度。
“一级演员”职称的授予,不仅是个体荣誉,更是一种行业风向标。它标志着中国演艺行业正在逐步建立更为多元、包容、专业的人才评价体系。过去,职称评定往往被诟病为“走过场”“重资历轻能力”,而张译这类“非传统路径”演员的成功,显示出官方对“人才”定义的更新。
同时,这也反映出社会对演员职业地位的重新认知。演员不再只是“明星”“偶像”,而是一种需要专业训练、长期积累、持续创作的职业身份。他们通过作品影响社会、传递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张译获得职称的“低调”方式,也与当下娱乐圈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没有高调发文、没有热搜炒作,这种“不争不抢”的态度,恰恰是演员专业精神的体现。
张译的成功,为其他实力派演员树立了榜样。也引发了公众对“哪些演员配得上‘一级演员’”这一话题的热议。诸如段奕宏、王景春、周迅、章子怡、黄渤等演员,是否也将在未来获得类似认定?这些演员虽无流量光环,但凭借扎实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积淀,早已在业内赢得广泛尊重。
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职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于演员而言,如何继续突破自我、挑战不同类型角色、创作更多有深度的作品,才是更重要的课题。张译的“一级演员”之路,或许只是他艺术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未来的他,还有更大的舞台等待着。
在这个流量为王、资本主导的时代,张译的“一级演员”评审之路,像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演员的本质是什么:是角色的塑造者,是情感的传递者,是时代的见证者。而职称,只是对这一本质的阶段性肯定。
张译的获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演艺行业的一种正向引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演员,终将被看见;真正的艺术价值,终将被尊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张译一样的演员——不追热搜,只追角色;不争名利,只争作品。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