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浑身是血,握着鱼叉从海里站起,眼神里的狠劲像淬了火;当倪妮吼出那句 "日本人说了不算",粗布背心被浪打湿紧贴在身上,我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桌上。
刷到《东极岛》预告片时,我正在吃午饭。
当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浑身是血,握着鱼叉从海里站起,眼神里的狠劲像淬了火;当倪妮吼出那句 "日本人说了不算",粗布背心被浪打湿紧贴在身上,我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桌上。
这部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主演的战争大片,定档 8 月 8 日暑期档的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炸了
有人说 "终于有能打的国产战争片了",有人盯着预告片里倾斜的巨轮问 "这是实拍还是特效"。
而我只想起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里那个镜头:东极岛渔民划着小舢板,在日军的炮火里冲向漂浮着英军战俘的海面。
六年筹备,200 天拍摄,从戛纳 17 分钟片花震撼外媒,到如今定档引发全民期待,《东极岛》到底藏着什么?
"有人落海,一定要救。"
这句东极岛祖上传下的规矩,是整部电影的魂。
1942 年 10 月,载着 1816 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 "里斯本丸" 被鱼雷击中,在舟山海域沉没。
日军封锁船舱,任由战俘溺亡,甚至向落水者开枪。就在这时,东极岛的渔民划着小渔船来了 —— 他们没有枪炮,只有木桨和渔网,却在惊涛骇浪里救起了 384 条生命。
这个被记载在豆瓣 9.3 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里的真实故事,终于被管虎搬上了大银幕。
预告片里,沉没的巨轮像一头钢铁巨兽倾斜入海,英军战俘的呼救声混着日军的枪声;渔民的小舢板在火海里穿梭,朱一龙饰演的阿赑把战俘往船上拽,倪妮饰演的阿花用鱼叉挑开逼近的日军橡皮艇。
最戳人的是那个细节:渔民们不懂什么 "反法西斯大义",阿赑被问 "救这些洋人值不值" 时,只闷头说 "都是一条命"。
就像纪录片里真实的渔民后代回忆:"爷爷说那天浪太大,光顾着救人,哪想过别的。"
管虎太会拍这种 "无名者的史诗" 了。
《八佰》里四行仓库的士兵是英雄,而《东极岛》里的渔民,是连名字都可能没留下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军人,却在枪林弹雨里选择了最危险的善良;他们不懂国际局势,却用最朴素的道理守住了人性的底线。
历史不该被遗忘。那些在 1942 年秋天跳进冰冷海水的渔民,早该被更多人记住。
看预告片时,我反复确认了三遍演员表 —— 那个皮肤黝黑、肌肉线条像礁石一样坚硬的渔民,真的是朱一龙?
为了演好阿赑,他提前七个月进组,每天泡在海水里练闭气,最后能在水下静态闭气超 5 分钟,动态闭气 4 分 30 秒,还完成了无氧深潜 9 米的戏。
预告片里有个镜头:他从沉船残骸里冒头,嘴里淌着海水,眼神里全是狠劲,和《人生大事》里的殡葬师、《志愿军》里的战士判若两人。
吴磊的转变更让人惊讶。为了饰演渔民阿荡,他瘦到体脂率只有个位数,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盐粒的光。
一场深潜观察沉船的戏,他戴着简陋的潜水镜扎进海里,镜头跟着他下沉,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水压带来的窒息感。
网友笑称 "90% 的镜头都在秀肌肉",可谁都知道,那不是为了好看 —— 当年的渔民,就是这样光着膀子跟海浪较劲的。
最惊艳的是倪妮。那个红毯上永远优雅的 "谋女郎",这次彻底撕碎了精致的标签:粗布背心、乱蓬蓬的辫子,晒黑的脸上沾着泥,站在船头吼出 "东极岛的事,日本人说了不算" 时,嗓子里像裹着沙,却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
她为了这场戏练了两个月划船,手臂练出结实的肌肉,预告片里她挥桨的动作,比很多男演员都有劲儿。
还有杨皓宇、陈明昊、倪大红这些 "老戏骨" 饰演的渔民群像:叼着烟杆掌舵的老者,扛着渔网奔跑的青年,眼神里全是海风刻下的沧桑。
管虎太懂怎么选演员了 —— 他不要 "明星脸",要的是能让人相信 "这就是 1942 年的东极岛人" 的真实感。
当朱一龙手刃日寇时眼里的血丝,吴磊深潜时紧绷的下颌线,倪妮怒吼时颤抖的脖颈,都在说:这不是在演戏,是在替那些无名渔民,把当年的血与勇再活一遍。
"拍海难戏,就是跟老天爷较劲。" 管虎在采访里说的这句话,在《东极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还原里斯本丸沉没的场景,剧组在东极岛实景搭建了 1:1 比例的巨轮残骸,光是船体倾斜的角度就调试了三个月。
更疯狂的是水下拍摄 —— 全片近三分之一的戏在海里完成,演员们穿着厚重的戏服在低温海水里泡十几个小时是常态,朱一龙好几次因为闭气太久被救生员拖上来吸氧。
预告片里那些让人屏住呼吸的镜头:巨轮断裂时飞溅的碎片,沉船漩涡里挣扎的人影,渔民在火海里划桨的剪影,全是实景拍摄加特效打磨的结果。
费振翔这位拍过《龙岭迷窟》的导演,把野外动作戏的经验全用在了海上 —— 浪大到站不稳时,他就让摄影师趴在船板上拍;光线不够时,就等凌晨四点的 "黄金浪"。
这让人想起《八佰》里四行仓库的枪战场面,但《东极岛》的难度显然更高。
水是电影拍摄的 "终极难题",每一滴浪花的形态、每一束穿透海面的光,都没法完全靠特效模拟。
可管虎偏要啃这块硬骨头,因为他知道:只有真实的海浪拍在演员脸上,观众才能感受到当年渔民面对的绝望与勇气。
有个细节特别动人:剧组请了东极岛的老渔民当顾问,教演员怎么看浪、怎么撒网,甚至连划船时哼的号子,都是按老人记忆里的调子重新谱的。
"不是要拍一部 ' 大片 ',是要让观众相信,1942 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人算过一笔账:《东极岛》的投资不少于 5 亿,要想回本,票房得冲 20 亿。但看完预告片,我觉得它的野心不止于此。
今年暑期档,好莱坞大片扎堆,但能代表 "国产工业化水准" 的战争片,只有这一部。
它补上了国产电影的一块短板:我们不仅能拍古装和喜剧,还能驾驭这种需要强大技术支撑的历史战争题材。
更重要的是,它讲的是一个 "中国故事里的世界主义"。
当东极岛渔民救下英军战俘时,他们不懂什么意识形态,只知道 "人命大于天"。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就像网友说的:"能驾着渔船救人的民族,今天造航母也只会用来守护和平。"
管虎在戛纳说过一句话:"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一个个会疼、会怕、却依然敢挺身而出的人。"
《东极岛》最打动人的,或许就是这种对 "普通人" 的敬畏 —— 他们不是英雄,却在那一刻选择了做英雄该做的事。
如果说《南京照相馆》是让我们知道了中国人为什么而战,那么《东极岛》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知道了中国人为什么能打赢。
8 月 8 日,当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时,或许会有人为战争场面震撼,有人为演员的表演落泪。
但我希望更多人能记住:70 多年前,有一群中国渔民,在东海上用小舢板,划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勇敢的航线。
浪越凶,血越烫。
这群渔民的故事,早该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沐娱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