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4岁的前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最近公开说了自己花了七年时间创业,结果“烧光两亿”的事儿,还宣布要转到微短剧领域去。这消息一下子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他以前在拳台上改写了中国拳击的历史,现在却要面对商业领域的严峻考验。他的经历不光体现了他个人的挑战,也反映出退役运动
44岁的前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最近公开说了自己花了七年时间创业,结果“烧光两亿”的事儿,还宣布要转到微短剧领域去。这消息一下子引起了很多人关注。他以前在拳台上改写了中国拳击的历史,现在却要面对商业领域的严峻考验。他的经历不光体现了他个人的挑战,也反映出退役运动员转型时普遍会遇到的困境。
很多退役运动员在体育领域取得辉煌后,就选择去经商,可成功的没几个。邹市明曾经在上海建了个特别贵的拳击训练中心,面积有1.8万平方米。这好像是一场太大的赌注。成本太高,商业模式又很难快速赚钱,这个“梦之场馆”就成了个很费钱的东西。不管是团队搭建,还是考虑市场需求,他太依赖传统训练模式了,没好好去适应市场化的逻辑。美国的拳击俱乐部大多用轻资产运营模式,靠会员制和线上课程来赚钱,可邹市明团队好像还停留在“以专业技术为核心卖点”的阶段,没注意到现在市场喜欢灵活、门槛低的内容。
他的失败不是个别人的情况,是整个行业都这样。数据显示,退役运动员创业,能存活下来的不到两成,超过六成的项目三年里就关了。这困境的原因是,运动员的商业思维是从训练场来的,只注重技术要做到最好,缺少现代商业需要的开放性和持续赚钱的能力。邹市明的经历又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成熟的商业支持体系,个人盲目投入风险很大,辛苦赚的钱可能一下子就没了。
现在,邹市明把眼光放到了微短剧市场,想通过“镜头语言”挖掘体育明星的IP价值。这或许能给退役运动员转型提供新想法。这些年,体育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受欢迎,给相关从业者打开了新市场。这条路压力也很大。微短剧竞争特别激烈,又特别依赖流量,这意味着明星们要面对更多不确定的情况。对于习惯了按规则训练、慢慢成长的退役运动员来说,这就像一场全新的比赛。
邹市明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运动员退役后的商业方向。现在,专业培训和行业支持机制都不够,很多退役运动员要付出很高的试错成本。要解决问题,不光要靠个人跨界努力,还得建立更系统的商业培训体系,让那些为国家争过光的运动员在商业路上少走些弯路。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壹号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