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黑《南京照相馆》的人是咋回事,因为他们精日,他们无法接受这部电影扯下日本人伪善面具的事实。这让他们太难受了,说实话,我们要理解他们:换了你,你是精日分子,看到自己跪舔的偶像真面目被揭穿,你心里能不膈应?
那些黑《南京照相馆》的人是咋回事,因为他们精日,他们无法接受这部电影扯下日本人伪善面具的事实。这让他们太难受了,说实话,我们要理解他们:换了你,你是精日分子,看到自己跪舔的偶像真面目被揭穿,你心里能不膈应?
既然膈应,那最好的方式就只有一个了:黑这部电影,全盘黑,这样心里可不就好受了吗?而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也恰恰是揭开了日本人的遮羞布,把他们的真面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上海动感101电台的主持人周小畅小姐在微博上振臂一呼,那架势,仿佛在召唤一种更高的原则:“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言下之意,这部口碑发酵的《南京照相馆》,不幸跌入了她所警示的后者,她甚至坦言,观影过程令她情绪被“煽动”,全程充满了不适。
巧合的是,千里之外,北京的视频博主“鸦王说”更是把那股子不适感,说得直白又激烈,他声称,就算给一万块钱,他也不会去看这部电影。在他看来,电影的首要功能是娱乐,是提供快乐,而《南京照相馆》只会带给人压抑、痛苦与愤怒。
更让人心惊的是,他竟把这种情绪与现实中的暴力事件挂钩,提及苏州发生的日本校车遇袭案,暗示正是这类“致郁”电影催生了失控的仇恨,是极端民族主义在作祟。
这两位批评者,似乎都站在“和平”与“理性”的高地上,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悄然浮现:如果一部电影仅仅是客观再现了历史,那么观众那些心底的疼痛与愤怒,究竟是被电影“煽”出来的,还是被历史本身“刺”痛了?
《南京照相馆》并非一部凭空虚构的“手撕鬼子”神剧,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切口:从一群躲在照相馆的南京平民视角出发,记录他们在1937年城破之际,如何意外发现并试图保全日军暴行的照片底片。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场面,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人性抉择,它所呈现的,是史料有据可查的惨痛一角。
所以,当观众走出影院,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心痛”、“愤怒”、“落泪”的字句,当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他们体验到的情绪,真的是导演操纵的产物吗?
或者,这恰恰证明了历史拥有穿透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将这种源于事实的真实情感,轻易地贴上“被煽动”、“情绪化”、“不理性”的标签,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与人性的双重误读。
更不该用个别人的极端暴力行为,反过来证明整个社会对历史的反思“有罪”,如果连面对史实时产生的自然情感都要被压制和指责,那么,历史教育的根基又何在呢?
更有人,为了替这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减负”,亮出了一张“经济牌”,“鸦王说”详细罗列了日本自1979年以来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细数了中日友好医院、首都机场T2航站楼、宝钢等一系列项目,并给出了总额高达3.65万亿日元的数字。
他的论点是,不应因历史而迁怒于今天的日本人,甚至暗示,这些援助足以冲抵一部分历史的旧账。这种“账本主义”思维,何其巧妙地,就把道义的血债和经济援助款混为一谈了,然而,这种置换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所谓的“援助”绝大部分是附带条件的有偿贷款,服务于日本自身的对外战略,从未被定义为战争赔偿,至今,日本政府也未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过正式的国家级赔偿,其次,如果经济援助可以抹平侵略罪行,那么今天的德国在欧洲经济中一马当先,难道我们就因此停止讨论纳粹屠杀了?
历史不是一笔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记住仇恨和记住历史是两回事。记住历史,是为了理解仇恨从何而来,是为了确保悲剧不再重演,这种记忆,是一种清醒,而非不清算。
那么,一部还原历史的电影,究竟是哪里,戳中了一些人的“痛点”?答案或许藏在他们自身言论与过往的蛛丝马迹之中,那位上海主持人,在另一起公共事件中,也曾发表过令人费解的言论,在法律判决已然明晰的情况下,她却感慨“好女人维不了权”,甚至认为“世界癫到无语了”。
这种姿态,与其对《南京照相馆》的评价如出一辙:一种抽离于大众情感、执着于个人感受和所谓“客观反思”的精英式困惑。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在面对内部问题时,却时常娴熟地将矛头引向中国,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统一战线”意识。
一边是外部毫不客气的舆论施压,另一边却是我们内部有人在小心翼翼地规劝同胞“不要煽动情绪”。这种反差,让一些网友忍不住哂笑,讥讽为“买办思维”。
或许这并非他们的本意,但这种思维确实反映出一种长期和平环境下催生出的脆弱与天真——以为只要我们表现得足够健忘和宽容,和平,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临。
这正是整场争议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它揭示出一个社会的深层焦虑:当历史的伤疤被重新揭开,总有人会觉得疼痛难忍,甚至认为不揭开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害怕这种疼痛会转化为不可控的力量。
可是,他们忘了,和平从来不是靠遗忘换来的,恰恰是那些对历史的惨痛一无所知的人,才最有可能被历史的下一次浪潮轻易击溃。
《南京照相馆》还在上映,观众的眼泪还在流淌,这场争论,或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呼吸里,就在我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好的国家的每一次辩论里。
信息来源
周小畅个人微博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