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兴起的粉丝组织形态,已深刻影响社会文化生态。其高度组织化、情感化与行动力强的特征,在推动偶像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被舆论戏称为“江湖人士”的活跃个体。他们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以“为爱发电”之名
记者李鸿雁报道:
当前,“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兴起的粉丝组织形态,已深刻影响社会文化生态。其高度组织化、情感化与行动力强的特征,在推动偶像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被舆论戏称为“江湖人士”的活跃个体。他们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以“为爱发电”之名,行操控舆论、攻击异见、圈地自肥之实,其迅猛成长值得警惕。
这些“江湖人士”往往并非普通粉丝,而是深谙流量逻辑的操盘手。他们通过组建或掌控超话社区、后援会、数据站,掌握大量“打投”资源与话语权力,形成类帮派式的运作体系。在“维护偶像”的旗帜下,他们煽动群体情绪,发动“控评”“屠版”“挂人”等行动,对批评者进行网络围攻,甚至人肉搜索、恶意举报,制造寒蝉效应。其行为已超越正常范畴,演变为一种准暴力性的网络治理。
更值得忧虑的是,部分“江湖人士”携娶带儿将饭圈运作模式工具化,服务于利益交换。他们以“集资”“反黑”为名敛财,或为商业品牌“刷量”牟利,或介入公共事件博取关注,俨然成为数字时代的“流量刺客”。其行为不仅扭曲了公共讨论空间,也侵蚀了社会信任与理性对话的基础。
“饭圈文化”本身并非原罪,但当其异化为“江湖”规则,以情绪代替事实、以立场取代是非,便背离了文化共生的本义。治理乱象,需平台压实责任、监管精准介入,更需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偶像观与网络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回归温情,让网络重归清朗。
来源:小细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