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南京城的一间小小照相馆,成为守护民族记忆的堡垒。“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这个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截至8月1日17时
1938年南京城的一间小小照相馆,成为守护民族记忆的堡垒。“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这个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截至8月1日17时,影片票房已突破10亿元大关,超2800万观众走进影院,在黑暗中触摸这段被胶片定格的民族记忆。
电影《南京照相馆》剧照
1937年的南京,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而电影《南京照相馆》如同一束穿透黑暗的光,将那段血色真相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部电影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娱乐,它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历史回溯,是对民族伤痛的深刻铭记,更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电影《南京照相馆》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以历史照片为依据,讲述了一群普通百姓在照相馆中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罪证,并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公之于众的故事。这是一群平凡的人,却在最黑暗的时刻,用生命守护着真相。从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多洗日军暴行照片,到这些照片最终成为审判战犯的重要证据,电影以小见大,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和对正义的坚守。这种真实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忍。
电影《南京照相馆》之所以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真实还原了历史细节。它没有夸张的特效,没有刻意的煽情,却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历史的伤痕具象化。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对白,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色历史。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人选择用生命守护真相。
电影《南京照相馆》,暗房红灯照见血色真相。让这段历史在当下显影,需要我们接过暗房里的显影盘。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将电影《南京照相馆》作为历史教育的辅助教材,组织学生观看并开展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影院可以设简易暗房体验区,观众亲手操作显影时,便会懂得罗瑾“从黑暗中捧出光明”的深意,如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地道战复原,让历史可触可感。另外,社区也可以发起“带长辈看电影”活动,让祖辈在观影后打开话匣子,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会成为最生动的历史注脚。此外,社交媒体和文化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影展、讲座等形式,鼓励观众分享观影感受,让更多人参与到对历史的铭记中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照片无言,历史有声。《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暗房红灯终会熄灭,但显影的过程永远继续。当年轻观众在体验区看着影像慢慢浮现,就会明白:记忆需要显影液。那是课堂上的凝视,是家庭相册里的追寻,是代际对话中的倾听。唯有如此,“罗瑾们”用生命守护的真相,才会永远清晰地镌刻在民族的精神底片上,最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凝聚成斩断历史轮回的利剑。(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曹灿辉)
来源: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