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实话,这片我本来挺期待的。光看片名,《大风杀》,你就知道这导演是想走狠路子的。再一看宣传语,什么“尺度突破”“现实黑吃黑”“中国式宿命暴力”,听着跟《让子弹飞》+《杀手没有假期》拼盘似的,谁不想去试试水温?
说句实话,这片我本来挺期待的。光看片名,《大风杀》,你就知道这导演是想走狠路子的。再一看宣传语,什么“尺度突破”“现实黑吃黑”“中国式宿命暴力”,听着跟《让子弹飞》+《杀手没有假期》拼盘似的,谁不想去试试水温?
结果真一看……前二十分钟确实给劲儿,后面剧情一开口,风一吹,全飘了。
不是说它没看头,而是你看到中段就明白了,这不是风吹剧里的人物活得疯,而是导演脑子先疯了,才拍出这一锅逻辑缝合怪。
片子一开始,确实有点狠劲儿:
废矿区,荒地,一股土匪味扑面而来。几个主角一上来就是凶狠对峙,台词压着说,枪口顶着脑袋,气氛挺绷得住。你以为后面要来一场局中局、杀中杀,结果刚兴奋两分钟,主心骨耿乐饰演的“曲马多”就直接爆头下线。
老实说,那一枪确实打得爽,音效、节奏、角度一气呵成,算是全片最值票价的一瞬。
但你把最有存在感的人物二十分钟就送走了,那后面这两个小时你靠谁撑?靠风吗?
别说,还真是靠风。
从曲马多死了之后,这片就开始往玄了走:人死得越来越莫名其妙;逻辑全靠刮风解决;主角全靠命硬苟活;结尾还想整个“孤独是宿命”的哲学闭环。
那我问你,《大风杀》到底是枪战片,还是灵修片?你是要讲人性还是要做梦?这要是交给文艺片导演拍,我还能忍,但你前半段刚刚炸了一堆人,后半段开始卖抒情,这转得也太拧巴了。
咱得说句公道话,这导演张琪,是有想法的。
他想整点新东西出来,别看国内这几年爽片一堆,但多数没灵魂。他这一部,《大风杀》三字起得响,就是要讲点“人在废土中的宿命感”。
可惜啊,野心有了,功底不够。
剧本是硬伤,尤其人设,全员工具人化:赵北山,匪帮老大,前半段“沉睡”,后半段“主导”。你说他狠也不是,说他傻也不至于,反正这个人到头来就是个四不像。
大嫂炸场,像是为了剪一个女版“老炮”登场的镜头,结果戏一完人就扔了。
舌头,是唯一一个活得像人的角色,演技顶、角色立得住,可惜全程工具人命。
更离谱的是会计。
张本煜那么有气质的人物,一口京腔一上来,我就知道他有戏。结果导演一句“赵北山疑心重”,直接让主角把他给崩了?那你大哥也太不经挑拨了吧?这种角色还能当老大,匪帮早散了十年了。
这不是人物多么复杂,是剧本写崩了。
这片最大的槽点,就是导演太依赖“风”了。
名字叫《大风杀》,风象征命运、象征偶然、象征未知——说得挺好听,实际上就是编不下去就靠一阵风补补逻辑。
你看见没?每当人物动机无法自洽,剧情又要往前推的时候,总能刮来一阵大风,编剧这锅甩得也太不体面了。
我们不是不接受巧合,但巧合得有点美感、有点铺垫、有点说服力。
不是你随便吹风,我就得信这世界“本来就这么残酷”。你要是真拍写实,那麻烦你讲点逻辑;
你要是拍隐喻,那至少得自洽;现在这电影拍成了四不像,玄之又玄,但一戳就破。
导演想探讨一个问题:人在废墟中能不能独自生存?
“一个人行吗”这句台词,从头到尾反复出现,最后还弄了个“全员死光光,主角活下来”的孤独闭环。
我明白他想干嘛。
但问题是,全片根本没讲明白“人是怎么活的”。
夏然这个主角,前面靠命活着,后面靠风吹着,最后靠设定活下来。
你说他成长了吗?没有。
你说他爆发了吗?没有。
你说他理解了孤独了吗?也没有。
观众能理解他活下来了,但不理解他“凭什么”活下来了。
那这一套“孤独是终点”的闭环,也就成了导演自嗨。
有观众说:“这像一锅撒了十三种调料的面,味全,底薄,吃得嘴疼。”
我觉得说得太对了。
说句实在的,《大风杀》不是一部烂片,但它是个“失败的好片子”。
它有美术、有演技、有劲儿,但太不稳了。
最致命的是,它没收住。
一个大结局,全靠“夏然活着、其他人都是幻想”这一招收尾,你要玩精神层面的,你得有线索埋伏。你这直接一刀切,那观众不懵才怪。
最后那盘“蒸鱼”的隐喻倒是挺精妙:鱼是好鱼,材料足,但早就烂了。
你掀开盖子一看——味重得很,不是香,是臭。
豆瓣7分?我觉得有点高。就冲前二十分钟那股狠劲儿,我给个6.5;但后面实在太拉了,风都刮断腰了,我要扣回来一分。
这片看完之后的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进了一家装修特潮的饭馆,菜单写得极花哨,第一口确实惊艳,但吃到中间你发现,这玩意就是路边摊调料加太多了,撑死了能糊弄一顿饭,骗不了第二次光顾。
导演,你确实有胆量。
但别让风替你把台词写完,也别让死法替你立人物。
真想拍狠片,下一次,剧本扎实点。
别再靠风吹着推进剧情了,好吧?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