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小小的屏幕里,藏着一个我们想成为、却又不敢成为的自己。一个敢在老板发神经时直接翻白眼的自己,一个敢把“下班了,别找我”甩在所有人脸上的自己。
你是不是也一样?在无数个被工作榨干的深夜,点开过“王妈”的视频。
那个小小的屏幕里,藏着一个我们想成为、却又不敢成为的自己。一个敢在老板发神经时直接翻白眼的自己,一个敢把“下班了,别找我”甩在所有人脸上的自己。
她就是我们的“电子嘴替”。我们把白天在办公室里受的窝囊气,不敢顶的嘴,不敢做的梦,全都投射在她身上。她就像一盘开胃的“电子咸菜”,专治我们这些被“班味”腌入味了的打工人。
我们给她点的每一个赞,发的每一条“哈哈哈”,其实都是在说:“姐,干得漂亮,替我多骂两句!”我们天真地以为,她是我们的战友,是跟我们一起,向着那些狗屁规则开炮的勇士。
我们亲手,把她送上了天。
然后,一盆冷水,从天上泼下来,把我们所有人都浇傻了。我们这才发现,那个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屠龙勇士”,关掉镜头后,自己就是那条龙。
“王妈”的塌房,为什么震动这么大?比明星出轨、网红撕 逼要大得多。因为它戳破的,不是一个人的谎言,而是我们一群人的情感寄托。这股滔天的愤怒,背后是血淋淋的背叛感。
首先,她背叛了我们的信任。
网红这门生意,说白了,卖的就是“人设”。有人卖“男闺蜜”,有人卖“知识分子”,而王妈卖的,是这几年最值钱的人设——“一个清醒的打工人”。
这个人设为什么能火?因为它踩在了我们所有人的痛点上。我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心里有一万个“不干了”,但看了看房贷账单,又默默地把辞职信删了。
王妈就像我们的情绪出口。她演出了我们想说不敢说的话。我们买的,早就不只是她的段子了,而是那种“咱俩是一伙的”虚假安全感。我们傻傻地相信,她懂我们的苦,因为她演得那么像。
结果呢?“大小周”、“压榨员工”、“工资低”,这些我们最熟悉的词,从她自己员工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猛地惊醒:她不是在“演”一个刻薄老板,她可能真的就是。
这比骗钱还伤人。她拿我们的痛苦当素材,拍成视频,赚走我们的流量,然后,用赚来的钱,去制造更多和我们一样的痛苦。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而我们,是那个一边被收割,一边还傻乎乎叫好的韭菜。
然后,她背叛了我们的“阶级”。
如果王妈只是个喜剧演员,这事根本闹不大。可坏就坏在,她的人设是“打工人的嘴替”。
这个身份,让她天然地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站在了一起。我们以为,她跟我们一样,讨厌资本,讨厌压榨。我们把她当成我们的“代言人”,是在网上替我们说话的那个人。
可现实呢?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她的“反抗”欢呼时,她早就用我们的流量,完成了阶级跨越,站到了我们的对立面。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故事我们听腻了。但当这事发生在我们亲手捧红的人身上时,那种幻灭感,是致命的。我们愤怒的,是那个我们以为会代表我们的人,最后却活成了我们最恨的样子。
她踩着我们的肩膀,爬上了岸,然后转过身,把我们还在水里挣扎的人,又往下踩了一脚。
最后,是我们的幻想破灭了。
王妈的倒下,也宣告了一件事:别再指望有什么“救世主”了,尤其是在网上。
我们为什么需要“嘴替”?因为我们自己不敢说话。我们不敢在现实里拍桌子,就只能在网上找个代理人,替我们喊,替我们骂。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完美的人设上。
这想法,本来就挺天真的。
这个事件用最难看的方式告诉我们:靠别人替你出头,根本靠不住。因为当一个网红的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他必然会和资本站在一起。指望一个老板,能真心替你这个打工的说话,这不就是个笑话吗?
我们的愤怒,其实也是在气自己的傻。我们终于明白了,能救我们的,从来不是什么王妈、李妈,也不是下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嘴替”。
所以,别再问“下一个我们该信谁”了。
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王妈的塌房,不是意外,是必然。它用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这堂课告诉我们,与其在网上找一个虚假的英雄,不如在现实里,多关心关心自己,和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人。
真正的反抗,不是在弹幕里刷“牛逼”,而是当老板让你免费加班时,你能有底气地问一句“有加班费吗?”;是当同事被欺负时,你能站出来帮他说句话;是我们自己有朝一日当了领导,还能记得自己当年在工位上是什么心情。
别再制造下一个“王妈”了。
从今天起,我们试着,去做自己的“嘴替”。
声音可能很小,但至少,它是真的。这,可能才是这场全网闹剧之后,唯一留下的、有用的东西。
来源:圆角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