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了”这两个字,像紧箍咒,念多了,我们自己都信了。我们把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像垃圾一样,扫进心里的角落,假装看不见。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
在会议室里,你的心血被上司云淡风轻地归为“团队的功劳”,你胸口憋着一团火,嘴上却得笑着说“是大家一起努力”。
在家里,你默默扛下所有,却被当成理所当然。稍有不满,就是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走在街上,被人野蛮地插了队,你拳头都攥紧了,最后还是对自己说,算了,犯不着。
“算了”这两个字,像紧箍咒,念多了,我们自己都信了。我们把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像垃圾一样,扫进心里的角落,假装看不见。
直到《墨雨云间》横空出世。吴谨言演的薛芳菲,顶着那张六年都没变的“不好惹”的脸,把你我不敢做的、不敢说的,全都干了个遍。
一集一个巴掌,三集一个大局。看她把那些恶人一个个玩弄于股掌之上,那感觉,就像三伏天一头扎进冰水里,爽得人头皮发麻。
承认吧,我们看的不是剧,是在找一个“替身”。一个能替我们把积压的恶气,狠狠吐出去的“电子嘴替”。
“爽”,是这部剧最大的卖点。但如果我们只聊到这儿,那就太浅了,既小看了这部剧,也小看了我们自己。它的爆火,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情绪,剖开给人看。
我们为什么这么痴迷复仇?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正义这东西,常常慢得让人心寒,甚至干脆缺席。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话现在听起来,更像一句无奈的自我安慰。我们等不了十年。生活节奏快得像开了倍速,我们被工作追着跑,被人情世故耗着,哪有那个心力去等一个遥遥无期的“善恶终有报”。
《墨雨云间》太懂我们了。它给的,不是卧薪尝胆那种苦哈哈的复仇,而是一种“即时反馈”的快乐。你今天阴我,我明天就让你当众丢脸。你背后捅我刀,我转身就联合你的死对头,把你掀个底朝天。
节奏快得像短视频,绝不让你憋屈超过一集。上一秒的窝火,下一集必然加倍奉还。这种“有仇当场就报”的设定,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渴望即时满足的时代量身定做。它不是在讲一个复仇故事,它是在卖一种“正义代餐”。既然现实里的公平那么麻烦,那我就在剧里给你一个浓缩版的、加热即食的。
你再看吴谨言。六年前的魏璎珞,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狠角色,她的爽,是底层小人物豁出命去,杀出一条血路。
六年后,薛芳菲不一样了。
魏璎珞是单打独斗的战士,薛芳菲更像个运筹帷幄的CEO。她的复仇,不只靠一股蛮劲儿。她懂得借力打力,懂得利用舆论,知道怎么找盟友,甚至知道在什么时候示弱,能换来最大的利益。
她的复仇,是一场融合了心理战、信息战和资源整合的“项目”。这不就是我们在职场里,天天琢磨的事吗?
所以薛芳菲的爽,变得更有技术含量了。我们看的不再只是简单的打脸,更是在欣赏一场高明的布局。这是爽剧的“升级”,也是内娱在拿捏我们心理这方面,又精进了。
每次这种剧火了,总有人骂:“内娱完了,只会拍这种没营养的东西。”“创作力退化!”
这口锅,内娱该背,但我们观众也别想摘干净。
因为一部剧能火,从来不是编剧导演几个人说了算的。这是整个市场,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一场心照不宣的“合谋”。
你想想,那些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精品正剧,有几部能像这样全网狂欢?当一部“手撕渣男、脚踩绿茶”的剧,能轻轻松松换来泼天的流量和真金白银时,资本会选谁,创作者会迎合谁?
答案,我们都清楚。
是我们,用每一次点击,每一个热搜,每一次高喊“上头”,亲手把复仇爽剧抬上了王座。我们嘴上喊着要深度,身体却诚实地扑向了最直接、最刺激的多巴胺。
所以,与其骂内娱没追求,不如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已经被生活搞得太累了,累到只想在虚拟世界里,找一点最简单直接的安慰?
《墨雨云间》,说白了,就是一剂“电子止痛药”。狠一点说,它就是精神上的“吗啡”。
它能暂时麻痹我们被现实戳得生疼的神经,让我在薛芳菲杀疯了的这两个小时里,幻想自己也拥有了掌控一切的能力。它见效快,而且会让人上瘾。
但这恰恰是它最危险的地方。
我们沉溺在虚构的快感里,会不会慢慢丢掉在现实里解决问题的勇气?看剧时有多爽,关掉屏幕,面对自己那一地鸡毛的生活时,会不会就有多空虚?
这份“爽”,我们可以享受。但我们更应该看清它照出了什么。它照出了我们的无力、我们的愤怒、我们对公平最朴素的渴望。
真正的强大,不是在剧里看薛芳菲如何报仇雪恨。而是看完剧,我们能从她身上,哪怕学到一丁点儿东西。那不是算计别人的伎俩,而是捍卫自己底线的勇气。
真正的爽,不是看女主角手撕渣男。而是当你关掉手机,有勇气对生活里那些让你不爽的人和事,清晰、平静,但坚定地说出第一个“不”字。
愿我们都能享受这份电子安慰剂,但最终,还是能找到力量,去搭建自己内心的秩序。这,可能才是爽剧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
来源:圆角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