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王宁接班邹韵,同为冠军,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5 16:27 1

摘要:当王宁接过话筒,站在邹韵曾站过的位置,观众突然懂了这句“不同”的分量。

文|紫薯丸子

编辑|娱叔

“主持的魅力,在于让观众看到‘不同’。”

《主持人大赛》,恰好应了这句话。

当王宁接过话筒,站在邹韵曾站过的位置,观众突然懂了这句“不同”的分量。

前者是2011年文艺类冠军,后者是2019年新闻类冠军;

一个曾在《文化正午》里聊古籍,一个曾在驻外前线说新闻。

01、冠军接力

8月3日,央视准时播出《主持人大赛》第三期。

镜头给到舞台的时候,观众一眼就瞅见主持人里多了位新面孔——王宁。

这到底是临时安排一下,还是说,央视的主持团队要迎来新一轮的大调整了?

要知道,央视主持人大赛这个重量级舞台,向来是“综艺一哥”级别男主播的专属领地。

从2019年撒贝宁全程掌控全局,到2023年尼格买提独挑大梁,男主播的稳健大气似乎成了标配。

但2025年的赛制却大胆打破了这一传统。

先是邹韵这位新闻类冠军担纲主持,紧接着又是王宁这位文艺类冠军接棒。

央视这波“冠军姐妹花接力主持”的操作,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让观众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

王宁的冠军之路,始于2011年那场激烈的第六届CCTV主持人大赛。

当时有六千多人报名参赛,竞争异常残酷。

在一堆美女选手中,王宁长相不算最扎眼,面试时甚至差点放弃。

好在老师一句 “大眼无神,小眼迷人” 点醒了她。

最后,她靠独有的人文气质和扎实的文化底子,一路闯到最后,拿了冠军。

这份对文化的坚守,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

早年间在河北卫视主持《读书》栏目时,报酬微薄,每期仅150元,但她却甘之如饴。

为什么呢?因为能与莫言、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巨匠面对面交流,这份精神上的富足远胜金钱。

后来在北京台《养生堂》初尝走红的滋味,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放弃热度,投身央视当时相对冷门的文化节目《文化正午》。

支撑她这个决定的,是一个朴素的信念:“渴望传播积极的价值观”。

她愿意做文化的“守夜人”,在喧嚣中守护一份宁静与深度。

而邹韵的起点,则充满了国际视野和新闻现场的硝烟味。

她曾作为一名驻外记者,在四年时间里,奔波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那些充满挑战甚至危险的新闻前线。

她的武器是流利的英语,她的使命是向世界清晰、准确地传递中国的声音和立场。

2019年,她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得分98.312分)夺得主持人大赛新闻类金奖,创下纪录。

剑桥硕士背景加上驻外经验让她在国际议题的把控上拥有绝对优势。

夺冠后,她顺理成章地转型为新闻主持人,坐镇央视新闻频道的《高端访谈》。

如今两位背景迥异的冠军,先后站在同一个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时,她们风格的巨大差异,在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

一个带着新闻现场的锐利锋芒,一个透着文化浸润的温润气息。

02、风格对决

邹韵主持前两期时,展现的是教科书级别的专业和精准。

流程把控一丝不苟,语言表达字正腔圆,信息传递清晰高效。

然而,这种极致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风格,却被一部分观众形容为“官方”。

虽然无可挑剔,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有点机械化的冰冷感。

她的标志性大波浪发型,本应是干练知性的象征,却也意外地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被一些网友调侃为“职场女强人的灾难现场造型”,认为过于夸张,不够亲民。

这些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部分观众觉得邹韵主持缺温度

反观王宁的第三期首秀,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她一开场就巧妙地拉近了与选手和观众的距离。

她没有端着冠军的架子,而是真诚地分享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心路历程:

“当年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时,和你们一样紧张。”

这句话瞬间打破了舞台的距离感,让选手们感到被理解,也让观众觉得这位主持人特别接地气。

不过,舞台上的光芒万丈,冠军头衔的荣耀加身,并不意味着前路一片坦途。

当聚光灯熄灭,邹韵和王宁这两位顶尖的主持人,同样面临着职业道路上的挑战与抉择。

03、 光环下的抉择

对于邹韵而言,她卓越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

央视新闻频道人才济济,尤其是黄金时段的主播台,早已被康辉、李梓萌等经验丰富、观众缘深厚的“老面孔”牢牢占据。

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极其有限。

邹韵实力虽强,出镜机会和受众面却明显不如同届主持人大赛银奖得主王嘉宁。

王嘉宁凭着更活泼的综艺感,已主持春晚、《典籍里的中国》等国民级节目,名气和受众面涨得很快。

正因为邹韵英语在央视主持人里顶尖,没人能替代,反而被 “钉” 在双语主持岗。

当王嘉宁在综艺舞台大放异彩时,邹韵仍在等待一些资深节目主播席位的空缺。

而王宁,她的挑战则在于文化节目的“曲高和寡”和那份选择的“寂寞”。

当年她离开北京台爆款《养生堂》,转投央视冷清的《文化正午》,

朋友都不解:“为啥从热门节目去冷清地方?”

从收视率和热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向下”的选择。

王宁自己也很清楚,《文化正午》做了11个月,效果是“没有太大声响”,但她依然坚持。

这份在外人看来有些“固执”的坚守,源于她内心深处的文化情怀。

邹韵与王宁在2025主持人大赛上的这次“接力”,远不止是简单的主持人轮换。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位顶尖女性主持人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价值追求以及她们在聚光灯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结语

从邹韵的“精准锐利”到王宁的“温润亲和”。

两位冠军女主播在《主持人大赛》的接力,其实是一场关于“优秀”的多元注解。

优秀从不是只有一种模样,有人适合在聚光灯下冲刺,有人甘愿在安静处深耕。

部分参考资料:

播音中国|主持人大赛第三场,新主持人接棒主持,多位卫视主持人参赛.2025

北京日报|12位新面孔亮相!央视总台官宣首批新主持人名单.2021

来源:娱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