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之中,有观众熟知的“如来佛祖”朱龙广,有蜚声学界的历史学家许倬云,也有刚刚过完80大寿的网红爷爷“凯凯爷”。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八月的脚步才刚迈出几天,却已悄然带走了六位名人。
他们之中,有观众熟知的“如来佛祖”朱龙广,有蜚声学界的历史学家许倬云,也有刚刚过完80大寿的网红爷爷“凯凯爷”。
而最令人心碎的,是那位年仅20岁,刚入大学校园却因癌症早逝的女孩,
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在短短几天中,生命的告别为何如此密集?
8月4日凌晨,旅居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匹兹堡安然离世,享年95岁,讣告发布后,学术圈内外不少人第一时间表达了哀悼与敬意。
许倬云,这个名字对年轻一代或许不算耳熟,但在历史研究领域却如雷贯耳。
他的一生几乎都与“书”绑定,出生在鼓浪屿,成长于战乱年代,年幼时便患上小儿麻痹症,终身与轮椅为伴,但这些身体的限制,并未阻挡他在知识的世界里驰骋。
他曾在台湾大学求学,后赴美深造,成为首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史学者之一,随后执教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
学术成就之外,许倬云最大的特点,是让普通人也能听懂历史,他在《万古江河》中尝试以全球化视角讲述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书中少有艰涩术语,更多是深入浅出的讲解。
他曾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这类观点曾引起过不小的讨论。
他对历史的讲述,不只是记录朝代更替、人物兴衰,更是一种对“我们是谁”“从哪来”的探讨。
尤其是在《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这部作品中,他将“共同体”概念引入对中国历史的阐释,突破传统“王朝史”框架,帮助读者重新理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虽然长期居美,许倬云始终心系中国,他在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的身体老了,但我的心和眼睛还留在中国。”
2024年,他还参与远程连线的论坛活动,尽管声音微弱、神情疲惫,但对谈时仍能条理清晰地剖析中国历史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当时,不少观众感慨“这是一位真正活成了历史的人”。
许倬云的去世,让学界失去了一位引路人,他留下的书与观点,依旧在各大高校课堂中被引用。
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种老派学者的气质,不迎合、不炒作,唯有脚踏实地研究、真诚传达知识。
7月25日,上海沪剧院一级演员朱俭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0岁,这位被视为沪剧“中坚力量”的演员,一向以稳重的唱腔、深厚的台风闻名。
消息传开后,沪上各大剧团纷纷致哀,观众们更是难以置信,许多人仍记得他半个月前还在台上演出。
朱俭12岁便进入戏曲学校学习沪剧,17岁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成名,从不靠炒作,只凭一口地道的上海腔调和一身沉稳的舞台功底。
他主演的《雷雨》《董梅卿》等经典剧目,常年上演,从剧场到电视台,几乎成了沪剧文化的“活教材”。
他不是那种热衷媒体曝光的明星,但在圈内被称为“戏比天大”的代表人物,早在今年6月,他还坚持排练新剧,哪怕身体状况已经开始亮起红灯。
据知情人透露,他在排练时曾因头晕短暂中断,但仅仅休息了两天便再次返回排练厅,继续担纲主角。
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站在排练室中央。
7月中旬,他如常登台演出沪剧《啼笑因缘》,演出当晚,有观众拍下了现场画面,镜头里的他精神略显疲惫,但唱腔依旧圆润,台词吐字清晰,状态看不出丝毫异常。
很多观众后来回看那场录像,都说那一晚他像是“在告别”。
病情突发在7月下旬的一次彩排之后,他突感剧烈头痛,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院为其安排了两次开颅手术,家属也一度对外表示“还有希望”,但最终,朱俭还是没能熬过去。
和他同样给人以温暖记忆的,还有网络上一位年长者,“凯凯爷”,他和老伴通过拍短视频展现平凡生活的甜蜜点滴,深受网友喜爱。
虽然一位是专业剧场里的艺术家,一位是田间灶台旁的普通老人,但两人都以自己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巧合的是,两人都在7月底前后去世,也都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大量真实、温情的画面。
8月2日清晨,老艺术家朱龙广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消息传来,网络上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悼念之声。
尽管朱龙广这个名字对年轻人来说并不算高频,但只要提起他在86版《西游记》中饰演的“如来佛祖”,几乎人人都会“恍然大悟”。
圆润的面庞,轻闭的双眼,手结法印,身坐莲台,那份神态,不怒自威;那声语调,庄重慈悲,他一出场,孙悟空便低眉敛气,观众更是肃然起敬。
在那个没有CG特效、也不靠滤镜包装的年代,朱龙广用最纯粹的表演方式,把“如来”的威严与悲悯演得入木三分。
为了诠释好这个角色,他在开拍前曾专程前往寺庙,静静观察僧人言行数日,模仿他们行走起坐的动作。
回到剧组后,又花了数月专心揣摩佛家神情,从眼神到微笑都一丝不苟,在整部剧中,他的出场次数并不多,却成为最具辨识度的角色之一。
除了《西游记》,朱龙广还曾出演电影《地道战》中的高传宝、《武林外传》中的佟掌柜父亲等角色,涉足话剧、影视剧多个领域。
即便到了晚年,他仍时常活跃在各类舞台剧与专题节目中,从不以“老艺术家”自居,依旧在观众席与学生中间分享表演经验。
他演戏,并不追求流量,也很少接受娱乐媒体专访,但在业内,他一直被称作“剧组最值得信赖的人”,不论角色大小、镜头长短,都全力以赴。
2023年冬天,有网友曾晒出朱龙广出席活动的照片,照片中,他满头白发,精神却依然矍铄,面带笑容,谁也没料到,那竟成了公众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同时,朱龙广的形象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所塑造的“如来佛祖”,不只是神话人物,更代表着几代人心中对“正义与安宁”的理解,他端坐在那里,似乎便能压住所有喧嚣与不安。
8月1日,天津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周恒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6岁。
与其他几位名人离世不同,周恒的名字并不常见于大众媒体,但在航空航天与高等科研领域,他是一位实打实的“顶梁柱”。
周恒出生于1929年,上海人,一生致力于流体力学研究,这个听起来高深冷门的学科,其实是现代工程科学的基石之一。
飞机在空中飞行、高速列车稳定运行、火箭突破大气层,这些看似日常的技术背后,都需要一整套流体稳定性理论来支撑,而周恒,正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拓者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我国科研基础相对薄弱,许多概念和技术都需要从零起步,周恒带领团队用纸笔计算、用原始设备反复实验,硬是啃下了一块块难啃的科研“硬骨头”。
他提出的多项理论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装备研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热计算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长远作用。
这位学者直到94岁仍坚守科研一线,他不是挂名教授,也不是偶尔露面象征性指导,而是真正参与课题讨论、审阅学生论文、指导实验思路。
据他的学生回忆,即使身体已虚弱,行动不便,他也常常坚持与研究团队视频连线,要求详细讲解项目进展,他不苟言笑,要求极严,却在关键时刻总是出言鼓励。
他的去世,对整个学术界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相比那些在聚光灯下离开的演员、公众人物,周恒属于另一种“沉默的巨星”。
有人说,他的一生没有惊涛骇浪,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研究,才构成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底层代码”。
一路走好,正是他们的坚持、热爱和勇气,提醒着人们:活着,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留下意义,珍惜当下,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环球网2025-07-30《痛惜!张敬雯不幸去世,年仅20岁》
光明网2025-08-02《偷偷捐了200万的周恒院士病逝,享年96岁》
来源:墨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