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民的利益》:让正义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5:17 2

摘要:近期热播的纪录片《人民的利益》聚焦检察公益诉讼,以纪实镜头为刃,剖开了中国法治进程中一段生动的截面。这部历时一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全景式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妇女权益保障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更以“公共利益守护者”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新时代

近期热播的纪录片《人民的利益》聚焦检察公益诉讼,以纪实镜头为刃,剖开了中国法治进程中一段生动的截面。这部历时一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全景式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妇女权益保障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更以“公共利益守护者”的视角,重新定义了新时代法治叙事的价值坐标。

作为一部兼具司法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法治文艺作品,其在叙事策略、价值传递层面等的突破性探索,为新时代法治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参考。

法治叙事的新维度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正义”

传统法治题材作品往往聚焦于标志性案件的庭审交锋或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事件,而《人民的利益》则创造性地将镜头对准检察公益诉讼一线的“毛细血管”,将抽象的“公共利益”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

内蒙古草原上为土地维权奔走的出嫁的农村妇女群体、因网络“开盒”遭遇生活困扰的普通网民、依赖轮椅却无法畅行公共场所的残障人士……这些曾经被忽视的“微小叙事”,在检察官的办案过程中被重新编码为具有公共价值的法治命题。

这种叙事转向的背后,是创作者对公益诉讼本质的深刻洞察。正如总导演在创作手记中所言:“公益诉讼的火种,点燃的是协同治理的篝火。”

纪录片通过“雪豹盗猎案”“长城保护案”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公益诉讼独特的制度逻辑:它既不是单纯的追责工具,也不是政府职能的替代品,而是在法律框架内构建多元共治的桥梁。镜头记录的不仅是案件的解决过程,更是一种新型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生成轨迹。

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

法治实践中的“中国智慧”

纪录片中反复出现的“检察建议书”,成为解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一把钥匙。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公益诉讼模式,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柔性监督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

正如青海三江源地区检察院在办理非法捕捞案件时,既通过检察建议推动渔政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又联合当地牧民成立生态保护队,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生动诠释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

在跨区域治理层面,纪录片展现了检察机关破解“公地悲剧”的创新实践。针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长城保护“三跨”难题,检察机关打破行政壁垒,通过一体化办案机制推动多方协同。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办案态度,不仅体现在对个案的深耕细作,更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正如片中引用的“寸进”理念,中国法治的进步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办理,在制度完善与社会共识的双向互动中稳步前行。

文化价值的传播路径

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在文化传播层面,《人民的利益》打破了法治题材作品的固有范式,开创了“在场美学”的新范式。

摄制组深入办案一线,用镜头捕捉检察官勘查现场的汗水、与当事人沟通时的眼神、庭审辩论时的姿态,将法律程序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语言。

当观众看到检察官推着轮椅体验无障碍通道时,当听到长城保护志愿者讲述二十年的巡护故事时,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法治精神由此获得了情感共鸣的载体。

纪录片还巧妙运用符号化叙事强化文化认同。黄河、长城、雪豹等意象不仅是案件线索,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守望长城》分集中,检察官对长城本体与周边环境的系统性保护,暗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在《无碍之上》分集中,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像投射。这种将法治实践嵌入传统文化脉络的叙事策略,使公益诉讼获得了超越法律文本的精神内涵。

法治宣传的创新实践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的法治伴奏,《人民的利益》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纪录片通过“案例解剖麻雀”的方式,将立法背景、司法实践与社会效果融为一体,实现了法治宣传的三重突破:其一,通过“可视化正义”消弭公众对检察公益诉讼的认知隔阂,片中展示的海量数据筛查、专家论证会等场景,让法律程序变得可亲可感;其二,借助“第三方视角”建构信任体系,纪录片不仅呈现检察官的专业判断,更记录了法学专家、人大代表、普通市民的多维评价,形成多声部的法治交响;其三,运用“情感共鸣”策略激活社会共情,出嫁的农村妇女眼角的泪光、牧民手中的赔偿支票、志愿者手中的检测报告,这些细节共同编织成法治的温度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并未止步于展示成就,而是直面制度成长的阵痛。在出嫁的农村妇女维权案”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碰撞、个体诉求与集体利益的张力,真实反映了法治进程的复杂性。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创作态度,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公信力,印证了“法治是在解决问题中进步”的朴素真理。

《人民的利益》不仅是一部记录法治进程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参与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它用一年的时间跨度真实记录下一段法治截面史,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真谛:当检察官在雪域高原守护藏羚羊迁徙通道时,当他们在办公室里核查个人信息泄露线索时,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中国法治最动人的剪影。

真正的法治传播,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轻轻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信仰;不是冰冷的条文罗列,而是让正义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的生命体验。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法治文艺作品,让法律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照亮人民生活的温暖光芒。

来源:东港市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