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台》庆功宴的水晶灯晃得人眼晕,黄渤举着酒杯笑得直不起腰,姜武正跟编剧抢最后一块烤鸭,可主位的两把椅子始终空着——陈佩斯和余少群,这两个让电影破3.4亿的功臣,连个视频连线都没露脸。
《戏台》庆功宴的水晶灯晃得人眼晕,黄渤举着酒杯笑得直不起腰,姜武正跟编剧抢最后一块烤鸭,可主位的两把椅子始终空着——陈佩斯和余少群,这两个让电影破3.4亿的功臣,连个视频连线都没露脸。
“别等了,”黄渤抹了把笑出来的眼泪,往空椅子上摆了两杯奶茶,“这俩现在比流量明星还忙,陈老爷子推了二十多个综艺,余少群要么在试镜,要么在去试镜的路上。”这话听着像调侃,可在场的人都懂,这缺席里藏着比庆功宴更珍贵的东西。
谁都知道《戏台》有多“不讨巧”。没有仙侠特效,没有热搜CP,就靠一群老爷们在民国戏班里打转,愣是把人性的拧巴、时代的无奈,揉进三小时的故事里。观众说看完像喝了杯老茶,初尝有点涩,回味全是劲儿——这股劲儿,多半是陈佩斯熬出来的。
开拍前三个月,剧组在京郊租了个废弃戏楼,陈佩斯带着所有人扎进去。五十多岁的人,每天早上五点就站在院子里喊嗓子,轮到教余少群演虞姬,他能拿着马鞭示范到汗透衬衫。“男旦不是捏着嗓子装姑娘,”他扯着余少群的水袖,“是眼里得有戏魂,哪怕站着不动,观众也得信你是虞姬。”
余少群真就把自己活成了“凤小桐”。为了那场戏班班主下跪逼他改戏的戏,他提前半个月琢磨身段,开拍时跪在冰冷的戏台板上,一句“我唱”出口,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眼里的泪却硬是没掉下来。监视器后的陈佩斯突然喊停,红着眼圈说:“对了,就是这股子憋着的劲儿。”后来这段成了全片最戳人的片段,有观众说看的时候攥着拳头,感觉自己也跟着他在戏台上演了场人生。
黄渤总说陈佩斯选角“毒得很”。当初定余少群演虞姬,有人担心他太柔,陈佩斯却拍板:“他身上有股子韧劲儿,像被雨打了的竹子,看着弯了,根没断。”果然,余少群把凤小桐演活了——美得不女气,柔里带刚,哪怕被戏班裹挟着改戏,眼神里也总有团不肯灭的火。
庆功宴上,有人翻出余少群试镜时的视频:他穿着简单的练功服,甩水袖的动作还带着生涩,可唱到“汉兵已略地”时,突然就入了戏,转身的瞬间,眼泪砸在地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那天他试了八遍,”黄渤指着视频里的人,“最后直接累倒在戏台边,嘴里还念叨着台词。”
可就是这样两个人,在电影爆火后,愣是没蹭过一次热搜。陈佩斯照旧泡在话剧团,给年轻演员抠台词;余少群推了一堆古装偶像剧,跑去小剧场演《霸王别姬》,一场就坐百十来个观众,他也演得一丝不苟。有人说他们傻,放着流量不蹭,放着大钱不赚,可《戏台》里有句台词刚好能回这话:“戏台上的角儿,得守着自己的本分。”
现在电影院里,总有人专门为了陈佩斯和余少群二刷。有老太太带着老花镜,在凤小桐投河那段抹眼泪;有年轻人看完对着屏幕里的戏班发呆,说突然懂了“坚守”俩字咋写。这大概就是好作品的魔力——它不吵不闹,却能在人心里刻下印子。
庆功宴快散时,黄渤对着空椅子举了举杯:“这奶茶算我请的,等你们忙完这阵,咱哥仨找个小馆子,就着炸酱面,再聊聊戏台里的那些事儿。”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空椅子上,像给这缺席的故事,添了个温柔的注脚。
其实我们都该谢谢这两个缺席的人。在这个流量跑得比剧情快的时代,总有人愿意慢下来,在戏里戏外都守着一份真——这大概就是《戏台》最戳人的地方,也是内娱最该学的清醒。你说呢?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