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神剧这个词,现在一提起来,大家脑子里估计就冒出各种雷人画面。说实话,这些剧本来是想拍抗日战争题材,结果搞得像科幻片一样,战士拿着不合时代的武器,到处横扫敌人。汤姆逊冲锋枪这种东西,在真实历史里,抗日时期中国军队确实有少量通过美国援助搞到手,但八路军主力还是
抗日神剧这个词,现在一提起来,大家脑子里估计就冒出各种雷人画面。说实话,这些剧本来是想拍抗日战争题材,结果搞得像科幻片一样,战士拿着不合时代的武器,到处横扫敌人。汤姆逊冲锋枪这种东西,在真实历史里,抗日时期中国军队确实有少量通过美国援助搞到手,但八路军主力还是靠缴获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或者老式的汉阳造。剧里倒好,战士们人手一把汤姆逊,子弹无限,扫射起来跟打游戏似的,一点都不讲逻辑。这不光是武器问题,整个剧情都脱离了史实,让人看完直摇头。
先说说抗日神剧的来头。这个称呼是大陆网友发明的,专指那些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剧情夸张到违反常识的电视剧。它们不光有战争场面,还混进武侠、爱情、偶像元素,目的就是吸引眼球。批评声音很大,因为这些剧低俗、荒诞,用抗日的名义哗众取宠。典型例子包括用步枪打下飞机、徒手撕鬼子、脚踢飞手榴弹。这些情节不光不真实,还让观众对正经的二战影视作品产生抵触心理。像《抗日奇侠》这种,就是代表作,里面角色个个武功盖世,能空手打败持枪日军。其中一个名场面是把日军士兵撕成两半,从此“手撕鬼子”成了网络梗。
武器方面,神剧里经常出现抗日时期不存在的东西。汤姆逊冲锋枪是美国货,1921年发明,主要用于一战后时期。中国在抗日后期通过租借法案得到一些美式装备,但八路军在敌后游击,补给有限,不可能人人配备这种自动武器。剧里战士拿着它无限开火,不换弹夹,没后坐力,简直像未来武器。更有甚者,有些剧出现直升机救援,这在1940年代的中国战场上纯属胡扯。直升机是二战后期才实用化的,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用过,但中国大陆战场上,日军都没见过这种玩意儿。八路军要是真有直升机,早把日军炸飞了,还用打八年抗战?
情节离谱的地方多了去。八路军在剧里表现得像玩游戏,轻松自在,几乎没牺牲。士兵和民间高手精通武功,躲子弹、飞檐走壁,接近超级英雄。日军伪军被塑造成蠢货,好色贪婪,一击就倒。调戏中国妇女的桥段反复出现,导致作战失败。国军往往被描写成无能,帮倒忙,整个功劳都归八路军。这明显夸大一方作用,忽略历史复杂性。真实抗日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抵抗,日军装备先进,战斗残酷,很多战役付出巨大代价。
拿具体剧举例,《抗日奇侠》不光手撕鬼子,还有用扑克牌杀敌、飞车追击。这些操作反常识,事后还用专业术语解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实际就是瞎编。有些剧素材抄袭,枪声来自CS游戏里的AK47或法玛斯,时代错乱。日本人台词就几句“八嘎”“哟西”,全程中文,可能是为老年观众考虑字幕问题,但这也太敷衍。
再看服化道,低级错误一大堆。八路军军服干净整洁,发型现代,像小鲜肉。真实情况下,敌后根据地条件艰苦,战士衣衫褴褛,补给靠缴获。女兵穿着时尚,战场扫射死几十日军,这在历史上不可能。雷人台词也多,比如“同志们,抗日战争已经第七个年头了,还有最后一年,大家不要放弃”,这纯属预言。还有“我爷爷九岁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逻辑不通。或者“每人携带150公斤炸药”,战士体力再好,也扛不动这么多。八百里外一枪干掉机枪手,距离400公里,子弹飞行时间长,风偏都算不过来。
为什么神剧这么多?一方面,影视产业追求收视率,抗日题材政治正确,容易过审。加夸张元素,观众图个爽。另一方面,编剧导演历史知识不足,忽略考据。近年来,神剧引起广泛关注,官方也开始管制。广电总局要求控制外文台词占比,可能是日语少的原因。但这没解决根本问题,剧情还是荒诞。
神剧亵渎抗战历史,误导年轻人观念。抗日是民族苦难,付出千万人生命,不是娱乐狂欢。国际形象也受损,日本网友看后当成搞笑剧,无视历史严肃性。反思起来,神剧衍生于产业生态和社会环境。制作者需提高历史认识,管理方加强审核。抗战影视应谨慎严肃,嵌入国家文化宣传,建构社会价值。遏止神剧,需要各方努力,别让娱乐毁了历史记忆。
除了武器和情节,神剧还爱加狗血感情。主角与日军干部暧昧,穿越元素,古人现代人一起抗日。这更乱套,历史成闹剧。日军女军官频现谍战剧,真实日军女性多后勤,没上前线指挥。各种高科技,如现代通讯设备,在剧里随意用,忽略时代局限。
来源:史说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