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在北京这样的黄金地段,有人住着价值上亿的豪宅,却每天拿着那份“死工资”兢兢业业上班,这人不是地产大亨,也不是金融巨鳄,正是相声界家喻户晓的姜昆。
谁能想到,在北京这样的黄金地段,有人住着价值上亿的豪宅,却每天拿着那份“死工资”兢兢业业上班,这人不是地产大亨,也不是金融巨鳄,正是相声界家喻户晓的姜昆。
明明端着铁饭碗,却拥有令人咋舌的资产,背后的故事到底藏着怎样的不为人知?每到年关岁末,总有观众翘首以盼他的身影,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一抖包袱,总能让人隔着电视笑出声,可这位看似平凡的艺术家,究竟有什么本领,让他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说来,姜昆的发迹绝不是靠家底。他祖辈并非权贵,父亲身为人民教师,母亲则苦心经营家庭琐事,相声的舞台几乎成了他命运中的“救命稻草”。谁能料到,那些在黑龙江兵团流汗干活的岁月里,他晚上还耐不住寂寞,拉伙计讲相声解闷,而正是这种坚持,把他一步步带进了马季老师的法眼。机会常常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被调入广播艺术团后,他很快成为央视春晚的座上宾,《虎口遐想》和《着急》等节目更使他成了无数观众心里不可替代的记忆。
要说财富从哪里来,问题一下就变得有趣了。姜昆的工资虽是不温不火,但俗话说“树大招风”,人一旦红起来,挣钱的路子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商演酬劳动不动就按万计,普通人辛苦几年都难攒够他一场演出的报酬,更别提其他副业了。广告行业刚兴起时,他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的电视推广词瞬间席卷全国,旋即成了厂商们抢着争夺的香饽饽。从那以后,白酒、食品、家电,他代言的产品琳琅满目,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姜昆可不是光凭名气吃饭,头脑灵活,机会把握得死死的。书画收藏、影视投资样样涉猎,既懂借东风,又善赚红利。苏州的私人博物馆内珍藏满屋,无论书法还是玉器件件都是行家所羡。
他的字虽然不上拍卖台,却常常有懂行的人悄悄高价求字,“艺高人胆大”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相声光盘、出版物版权收益,加上开设培训班教学生艺,三十年前他就玩转了如今风靡的“知识付费”,新旧两头兼收并蓄,财源滚滚好不风光。
体制内身份与巨额资产的反差,总让人心生疑窦。可细究之下,他所取得的每一笔收入,实乃靠自身实力拼搏得来。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怨无悔付出的背后,他撑起了相声如日中天的一个时代。
为了行业发展,他毫无保留地传帮带,把经验毫无藏私地教给了下一批年轻演员。有人曾说,只有真正热爱舞台的人,才能做到七十多岁还奋战在一线,姜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哪怕鬓角染霜,哪怕精气神大不如前,他依旧一遍又一遍走上表演台,将观众的掌声转化为推动行业前行的动力。
有网友最近在北航“马季杯”展演现场见到他,与贾旭明老师默契搭档,一身朴素装扮却难掩风采。岁月在脸上浮现痕迹,但丝毫掩盖不住艺术感染力。相比之下,周围演员状态朝气蓬勃,也许正是这种薪火相传,让传统曲艺生生不息。
旁观者羡慕他的富足与荣耀,羡慕他能住上豪宅,殊不知付出的辛苦和拼劲,远不是台前光鲜几分钟所能描摹。
回头想想,这世界原本就没有现成的好事等着谁。
姜昆的成功,道理再简单不过:所有的收获都来自苦心孤诣的坚持与自我突破。从普通人家的孩子,到家财万贯的艺术大师,他用实实在在的努力改写了命运答案。
斯人已老,却仍不舍舞台,或许正是这股“不服老”的劲儿成就了传奇。至于外界如何议论已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该记住:脚踏实地,终能立于巅峰。不知道你是否也对姜昆的成长经历有所触动?
来源:笑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