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楼的历史原型袁殊是五重间谍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7-07 15:59 1

摘要:2015年时,由正午阳光出品的《伪装者》一经播出便引爆荧屏,成为自《潜伏》以来又一部现象级的谍战剧。全剧以家境优渥的“明家四姐弟”明镜、明楼、明诚和明台为主线,讲述了各自潜伏并且与日伪机关长期对抗的爱国故事。#头条深一度#​

2015年时,由正午阳光出品的《伪装者》一经播出便引爆荧屏,成为自《潜伏》以来又一部现象级的谍战剧。全剧以家境优渥的“明家四姐弟”明镜、明楼、明诚和明台为主线,讲述了各自潜伏并且与日伪机关长期对抗的爱国故事。#头条深一度#

作为《伪装者》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人物,由靳东饰演的“明楼”堪称传奇间谍。他除了是明家的大少爷,也是汪伪的高官要员,还是军统上海站的“毒蛇”,又是我地下党的“眼镜蛇”。

“明楼”这个人物并非完全虚构,而是由我地下工作者袁殊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事实上,他不仅仅只是三重间谍,而是横跨我方、军统、中统、日伪和青红帮的五重间谍,复杂程度让人匪夷所思。#头条深一度频道上线#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再现《伪装者》中“明楼”的人物原型袁殊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为了抵制抄袭和搬运,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袁殊出生于1911年3月,本名袁学易,化名曾达斋,湖北省黄冈人,我们组织中最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被誉为“东方佐尔格”。他曾长期身兼我方、军统、中统、日伪和青红帮这“五重身份”,多次刺探战术情报和战略情报。建国后,因为那场特殊的运动而长期蒙冤,直到1982年才平反昭雪。

袁殊出生于湖北蕲春的一户没落官宦人家,父亲名叫袁晓岚,母亲名叫贾仁慧。辛亥革命后,父亲在民国政府谋得一份差事,从此抛妻弃子移居上海生活。

孤儿寡母自然难以生存,好在母亲贾氏的娘家富庶,经常都会周济补贴。在姥姥和姥爷都过世后,他们只能辗转来到上海投奔袁晓岚,却被拒绝收留。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袁殊小小年纪便开始四处打工,送报纸、捡煤球、擦皮鞋……。或许是良心发现,父亲袁晓岚虽然在经济上没有给予帮助,但还是托人把他送入上海立达学校读书。

在读书的这几年间,袁殊因为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显得叛逆,甚至加入了类似于无政府主义的“黑色青年”团体,主张坚决对抗新旧军阀的统治。在“五卅运动”后,他积极参加罢工、罢市和罢课游行示威,逐渐点燃了熊熊的革命之火。

1926年,在国共两党的联合推动下,北伐战争终于爆发。袁晓岚的好友胡抱一时任国民革命军江南别动军司令,他借此机会加入国民党,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意图彻底推翻反动旧军阀的统治。

大革命期间,袁殊越来越认同我方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内心的思想触动非常大。1927年,随着蒋某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着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来之不易的国共合作破灭,直接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疯狂绞杀,国民党左派和中间力量都不断遭到削弱。受此影响,与我方交往密切的袁殊也遭到清洗,在开除党籍后侥幸保住性命,独自返回上海寻找机会。

受此挫折,袁殊对于中国革命和前途都有些灰心,转而前往日本留学希望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期间,他不仅娴熟掌握了日语,更对共产主义理论有了清晰和系统的认识,决定追随一生。

1931年初,袁殊以文艺青年的身份创办《文艺新闻》,不断发表激进和偏左的文章,俨然成为当时的“网络红人”。期间,他因为率先报导“五君子遇害”事件而引起我方关注,经历一番考验后被吸纳加入组织。

由于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导致我们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于,就连最杰出的谍报人员“龙潭三杰”也被暴露,上海和南京等地的各项工作都岌岌可危。

作为我们组织地下工作的负责人,潘汉年通过日常接触和暗中考察,认定袁殊将会是一名优秀的情报人员。二人见面时,他郑重地指示对方:“你要在所有人面前保卫组织的秘密,万一你因保卫组织而牺牲,也只能做一个无名英雄”。

袁殊有个表哥名叫贾伯涛,曾利用其父袁晓岚的关系进入黄埔军校一期班学习。毕业后,此人先后任职于湖北和上海,逐步成为手握实权之人。

为了报答袁晓岚的恩情,贾伯涛将表弟袁殊推荐给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醒亚。此人是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的嫡系,正秘密经营情报机关,也就是中统的前身,他就这样成功打入了敌方阵营。

秘密加入中统后,袁殊的公开身份是新声通讯社记者,有机会出入记者招待会和接触各种政商界人士。无意间,他竟然又被日本间谍瞄上,驻沪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招募其成为日方情报人员。

从此开始,袁殊和岩井英一进行情报交换,互相刺探对方政府的内幕消息。由于获得的对日情报准确无误,他越来越得到中统的器重,不断被吴醒亚委以重任成为后起之秀。

岩井英一是谁?为何会有如此能量?

原来,日本为了侵略和渗透,在华主要设立了四大特务机关,分别是特高科、梅机关、竹机关和岩井公馆。作为驻上海副总领事(后升任总领事),岩井英一直接统领岩井公馆,秘密搜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情报。

袁殊会把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最重要情报悄悄传递给我方地下组织,成功游走于三个角色之间。到了1934年,他竟然还得到了青帮的认可,成为青帮大佬曹幼珊的关门弟子,算是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小师弟。

随着袁殊水涨船高,就连军统的戴笠也向他投来橄榄枝,吸纳为秘密情报人员。这下,他终于凑齐了我方人员、中统特务、日本特务、青帮弟子和军统特务这“五重身份”,简直啧啧称奇。

1935年,由于上海地下组织出现叛徒,袁殊的多重身份被军统识破并遭到逮捕。为了脱困,他不得已承认了自己的我方身份,还透露几名低级联络员和几处废弃联络点,此事成为了一生的污点。

此后,我方组织不再信任袁殊,还彻底掐断了与他的所有联系。在四面楚歌之下,他只得接受岩井中一的邀请,进入日本最高学府早稻田大学学习,继续扮演效忠天皇的情报人员。

卢沟桥事变前,袁殊被日本军方派往中国从事间谍工作。不过,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没有忘记自己的地下党身份,历经千辛万苦才与潘汉年取得联系,如实汇报了近些年的真实情况。

1937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向日本驻上海虹口基地发起进攻为标志,淞沪会战正式打响。随后,蒋某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其中提到: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以抵抗暴力。

由于悬殊的武器装备和兵源质量,更由于片面抗战的政策,中国军队以十倍于敌的兵力都没有取胜。到了1937年11月12日夜,随着上海市区全部陷落,惨烈的淞沪会战就此结束。

上海沦陷以后,袁殊没有选择撤离,而是借助自己的身份继续潜伏。当时的形势下,他再次得到戴笠的重用,成为了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都认可的双面间谍,屡屡为我方提供重要情报。

1939年5月,为了嘉奖袁殊而又隐蔽身份,戴笠专门在香港秘密接见。他不仅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而且还出任军统上海站的情报组长,同时还接受一项绝密任务。这些身份和职务,基本上与《伪装者》中的“明楼”一样,可见编剧并非无的放矢。

回到上海后,袁殊立即开始着手进行这项绝密任务,那就是“刺杀李士群”。为了炸毁76号特工总部,他亲自绘制地形图,而且派人从菜地开始挖地道,按部就班执行着计划。

可惜,地道还没有挖好,军统上海站站长王天木就投靠了李士群。此人是戴笠手下最能干的特工之一,手中掌握着许多核心机密,立即给军统带来灭顶之灾。作为投名状,袁殊和他的刺杀计划自然被和盘托出,被关押进了76号地牢。

关于王天木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伪装者》中被演绎成“王天风”这个角色。凭借刘奕君精湛的演技,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

面对李士群的威逼利诱和软硬兼施,袁殊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既没有投降变节,也没有死扛到底。他豪横地威胁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是日本军部的情报人员:“你给岩井英一打电话,他知道我的身份”!

经过向自己的日本主子请示,李士群只得释放这个差点儿炸死自己的袁殊。不过,由于这次事件搞得动静太大,他作为日本特务的身份随之曝光,开始被不明真相的国人痛骂汉奸卖国贼。

顶着各种骂名,袁殊只能默默承受着,根本无法解释。因为,他心中始终牢记信仰,牢记潘汉年的叮嘱:“你要在所有人面前保卫组织的秘密,万一你因保卫组织而牺牲,也只能做一个无名英雄”。

袁殊因为“表现突出”,不仅被日本军方多次嘉奖,而且亲赴东京接受天皇裕仁的接见。此后,他顺利进入汪伪政府担任中执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成为正儿八经的高层政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殊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出任军统第三站站长。不过,由于身份太过复杂,组织上安排他悄悄离开上海,准备隐姓埋名后重新安排工作。临行前,他散尽家财充作党费,极大缓解了地下工作的困境。

袁殊

到达延安后,袁殊毫无保留向组织交代这些年来的各种经历,顺利通过了甄别。之后,他将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都悉数传授给年轻同志,为我们培养出一大批的情报人员。

直到此时,军统和中统才得知袁殊一直都是我方的地下工作者。气急败坏下,国民政府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下达“缉捕汉奸袁殊”的命令,肆意抹黑他的英雄事迹。

解放战争爆发后,袁殊被调入华东局工作,改名为“曾达斋”继续从事情报收集。等到北平和平解放后,李克农同志亲自将他调往总部工作,专门致力于进行日本投降前后的情报分析和历史研究工作。

潘汉年

1955年,就在袁殊同志继续为新中国的情报事业贡献力量之时,备受争议的“潘汉年案”发生了。原来,我们在建国后查出一批曾包庇和掩护反革命分子的事件,其中的杨帆和胡均鹤等人均是潘汉年的下属。

受此牵连,潘汉年也接受了组织例行调查,被人告发曾在抗战期间遭到汪伪特务逮捕,甚至在敌人胁迫下见过汪精卫。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他并没有向组织汇报过此事。

潘汉年从此开始接受漫长的调查,甚至被质疑曾“叛变过革命”。期间,作为曾与之密切联系的战友和下级,袁殊的清白也遭到了怀疑,甚至还被以“反革命罪”逮捕入狱。

1975年5月,袁殊在服刑长达20年后终于刑满释放。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他又被转到湖北武昌大军山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不断向组织写信进行申诉。

在那场大运动被终结后,袁殊第一次获准回家探亲,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北京。不过,他依然没有得到正式释放,也没有得到最后结论,只是请假探亲而已。

1955年袁殊被捕后,妻子王端已经与他离婚,迁往上海居住。在他回京探亲时,大女儿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二女儿曾昭12岁,三女儿曾曜11岁,大儿子曾龙10岁,小儿子曾虎9岁,几乎无人照看。

到了1980年1月,袁殊虽然还没有被正式平反,但组织上批准他离开农场回京居住。等潘汉年同志被平反昭雪后,他也终于被恢复政治身份和应有待遇,当天在日记中这样表示:

历乱生涯, 始及重见天日!

1987年11月14日,袁殊在北京意外骨折,由于救治不及时引起肺部感染,不幸在309医院去世,享年76岁。至此,这位含冤二十多年的“红色特工”和“传奇特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总结起来八个字:英雄无悔!英雄有憾!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