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机舱门尚未完全打开,田栩宁刚起身准备取行李,几道带着尖锐质问的声音便从过道尽头炸响。簇拥的人群瞬间冲破空乘的阻拦,镜头几乎怼到他脸上,连珠炮似的追问混杂着快门声,将本应属于抵达的松弛感撕扯得粉碎。这场被粉丝拍到的“贴脸开大”事件,与其说是追星现场,不如说是一
飞机舱门尚未完全打开,田栩宁刚起身准备取行李,几道带着尖锐质问的声音便从过道尽头炸响。簇拥的人群瞬间冲破空乘的阻拦,镜头几乎怼到他脸上,连珠炮似的追问混杂着快门声,将本应属于抵达的松弛感撕扯得粉碎。这场被粉丝拍到的“贴脸开大”事件,与其说是追星现场,不如说是一场失控的冒犯——当偶像与粉丝的边界被彻底践踏,所谓的“喜爱”早已异化为伤人的利器。
事件曝光的片段里,最令人不适的并非混乱的场面,而是提问者刻意营造的压迫感。在封闭狭小的机舱通道内,七八个身影围堵着艺人,问题带着明显的攻击性,且句句指向私人领域。这种刻意选择密闭空间实施的“突袭”,本质上与跟踪围堵无异——利用环境限制对方的回避可能,用群体压力制造精神压迫,早已超出正常追星的范畴。有粉丝后援会成员透露,事发时田栩宁的助理曾多次试图隔开人群,却被推搡着无法靠近,这种近乎“包围式”的骚扰,让人很难不联想到针对艺人的恶意行为。
近年来,娱乐圈“私生饭”与“anti粉”的界限愈发模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将艺人视为满足自我情绪的工具。正常的粉丝互动建立在尊重基础上,懂得在公众场合保持安全距离,明白“喜欢”应是克制而非占有。但此次事件中,围堵者显然深谙如何突破防线——他们算准航班落地时间,避开机场公共区域的安保,选择机舱到廊桥这一监控薄弱的过渡地带动手,甚至提前准备好极具挑衅性的问题,步步为营的设计感,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公开处刑”。
值得深思的是,这类事件为何屡禁不止?除了部分粉丝法律意识淡薄,更与“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脱不开关系。当“近距离接触”被包装成粉丝群体的“特权”,当“独家爆料”能带来流量收益,便有人甘愿铤而走险,将艺人的隐私与尊严踩在脚下。田栩宁并非个例,从鹿晗被私生饭追车逼停,到杨紫机场被粉丝拉扯头发,一次次事件敲响警钟:追星的底线一旦失守,再光鲜的偶像也会沦为被围猎的目标。
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否属于anti行为”。事实上,无论动机是恶意还是扭曲的“喜爱”,其造成的伤害并无二致。艺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享有在公共场合不被骚扰的权利,这与职业身份无关。机场不是追星的“猎场”,机舱更不是逼问的“审讯室”,那些以“支持”为名实施冒犯的人,或许该明白:当你举起镜头的手越过安全线,按下快门的瞬间,早已亲手撕碎了自己口中的“喜欢”。
如今,田栩宁工作室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但现场视频里艺人紧绷的侧脸,足以说明这场“突袭”带来的冲击。追星的意义,本应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而非用伤害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粉丝群体开始为“贴脸开大”是否合理争论时,或许更该回头看看:我们究竟希望在偶像与粉丝之间,维系怎样的关系?是彼此尊重的遥望,还是两败俱伤的纠缠?答案,其实早已写在每一次边界被践踏时,那些无声的抗拒里。
来源:自学吉他弹唱与指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