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法之名》到了30集临近大结局,先是大队长姜红军落网接着就是副局孙飞被抓,自此黑夜里的群狼开始被一一筛别,这场市级权利的狼人杀也要走到了尽头。
文/景然
《以法之名》到了30集临近大结局,先是大队长姜红军落网接着就是副局孙飞被抓,自此黑夜里的群狼开始被一一筛别,这场市级权利的狼人杀也要走到了尽头。
剧情很精彩很过瘾,这部剧从开篇被人唱衰不被看好到热度登顶,收视爆3,每日过2.5,豆瓣开分拿到7.8分,可以说是今年开年为数不多的口碑热度齐飞的剧。
而且对于评分小景觉得从尺度从深度从演技来说上八分绰绰有余,豆瓣没上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剧情设计上有些地方确实略显浮夸或者有些许瑕疵,比如本剧情绪爆发的争吵戏有多处。
洪亮和郑雅萍吵,张文婧在法庭吵,张文婧和调查组吵,洪亮和李人俊吵,李人俊和乔振兴吵……包括后面禹天成陈胜龙团队吵……
这类冲突很过瘾有些也堪称经典比如张文婧和他人的每一次争吵都振聋发聩,董晴演的非常好,其他的张译蒋欣等人表现的也不错。
这种表达矛盾和冲突的方式很写实,但是这类场面在剧中出现的太多就冲淡了观众的情绪,严格来说剧中角色的争吵每一处都是合适的,也是现实的。
但是对于一部30多集每集四十分钟的剧而言就显得略频繁了,这会让观众觉得每个角色都很暴躁不会控制情绪,这就影响了剧的厚重感,这是拉评分的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可能就是观众个人主观的误解,比如开篇就对张译饰演角色又是“怂人”有先入为主的厌恶。
可是小景必须要说张译饰演的“怂人”洪亮堪称点睛之笔,是全剧的核心也是整部剧反讽张力的最佳体现,整部剧看到最后会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怂的”不是张译而是其他所有人,不单单是剧中人更包括观剧人。
反过来那个开篇最怂的却是整部剧最勇敢的破局者,洪亮开篇的“怂样”更像一把离枪的子弹,等到三十多集大结局会发现这颗子弹射中了所有人的眉间。
这部剧堪称“全员恶人”,这个设定在《以法之名》中并非道德虚无的宣告,而是一面照向现实深渊的镜子。
当海东省政协副主席江旭东在自家菜园里指着疯长的番茄,对女婿说出“有些事情,你管多了,未必是好事”时。
这位表面清廉的高官早已在恐惧与贪婪的泥潭中沉沦,他因儿子江远酒驾撞人后被黑恶势力拿捏,从政法系统守护者蜕变成终极“保护伞”,人性防线的崩塌只需一个软肋的价码。
所以看到了没有,让洪亮唯唯诺诺半辈子的老岳父省部级官员跟洪亮一比才是真正的怂人。
《以法之名》拍的很真,相比较其他剧他是真的挖掘出了黑腐的本质。
“权贵阶层的堕落轨迹”在剧中呈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小舅子江远诠释了资源占有方的贪婪,从海外归国精英到幕后大佬心腹,他利用父亲人脉编织政商黑网络,以“新能源电池厂”包装矿产掠夺,在他眼中,法律不是信仰而是可拆卸的工具,人性在资源垄断的诱惑下彻底异化。
然而他不知道真正被操控的父亲江旭东,老江的腐败始于恐惧,是为了掩盖江远的命案,他接受陈胜龙顶罪,从此被禹天成操控。
当权力与软肋同时暴露在阴谋面前,保护家族的本能压倒了对法律的敬畏,先怂后贪,正义阵营的挣扎裂痕都源于人性弱点。
剧中黑恶网络本质是人性弱点的制度化产物。
当万海在法庭嘶吼“你以为你查的是我?你查的是这个系统!”,揭露了腐败的生态系统属性,江远通过安排别墅、子女入学等“关怀”腐蚀洪亮,兰景茗用“你女儿在哪个幼儿园一清二楚”威胁检察官,这些精准打击恐惧的操控术,使司法系统沦为恐惧传播链。
恐惧让人变得怂弱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贪婪驱动的系统性共谋。
孙局被贪婪驱使,姜红军被恐惧震慑,接着就是谢鸿飞,中层关联着骨干配合着外黑就能一手遮天欺下瞒上。
先害矿商,再谋检察官,在上面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下一切都被偷梁换了柱,在然后为了自保他们会更加的猖狂与无所谓不用其极。
殡仪馆“误烧”关键尸体,看守所提前释放嫌疑人后令其失踪,公检法系统协同湮灭证据的每个环节,都是人性中贪婪和恐惧被体制放大的结果,在“命案必破”压力下连洪亮当年都会忽视证据链而重结果,这些可以说直指司法体系为效率牺牲正义的结构性痼疾,当制度本身纵容捷径思维,程序正义便在集体贪婪中崩塌。
代理检察长李人骏就是这个贪婪的典型代表,急于摘掉“代理”帽子充满焦虑,使他从洪亮的战友蜕变为“正邪之间的探戈舞者”,一句“好人不一定是好人”的台词,道尽权力场中人格分裂的常态,为了政绩恐惧一切变局,这就是李人俊的“怂”。
看到这里观众应该能更好的代入,所有的行业都是普通人在做,包括体制内的员工,他们有家庭有父母有子女没有三头六臂不是刀枪不入,所以当他们遇到威胁时和大多数人表现的一样不是很正常?
张译饰演的洪亮在开篇的表现就是行行业业中大部分中年人的共性?对待上级时谦卑低就,对待工作时害怕背锅担责,这些不要太写实。
而且无论是哪部剧都能看到正义的实现伴随着的必然是正方惨烈的自我献祭。
乔振兴做了选择,李人俊要做选择,洪亮发现岳父是保护伞时,也必须要在亲情与法律间抉择,这一切回到开头就是乔振兴遗孀周梅在冷清家中与女儿对着遗像吃饭的场景,与李人骏妹妹奢华订婚宴形成刺眼对比。
因此每个坚持正义的人都在支付着人性代价,所以要维护好这个社会就不能仅仅只是乔振兴这种人出头,而是每个人都坚持正义,勇敢不怕黑暗更重要的是都不怕直面自己的错误。
力量就是来自大众直面人性弱点的勇气,比如省领导解散调查组的“以退为进”战略,彰显真正的智慧不是消灭恐惧与贪婪,而是利用对手的人性弱点布局,让保护伞在松懈中暴露。
说白了就是发过来利用这些已经堕落在贪腐世界的官员与黑手的人性弱点,他们怂,不敢直面自己的错误,就会因为恐惧推责而不断的内讧和犯错。
因此《以法之名》的经典就是在于它撕开日常中的平庸之恶。
江旭东劝洪亮调职时的“番茄隐喻”,与现实中“别多管闲事”的规劝何其相似,而李人骏擦拭神秘打火机的焦虑,恰是普通人在权力阶梯上患得患失的缩影,当观众为张文菁从铿锵控诉到气息奄奄的变化揪心,实则是看到每个普通人在系统碾压下的可能命运。
但剧作也给出了超越人性困境的密钥,最高检影视中心用三年采访百位检察官的筹备过程,恰证明对抗系统性腐败需要更坚韧的系统性建设。
而郑雅萍在办公室放置的仙人掌,暗示“再艰难也要生长”;洪亮发现司法系统污浊后仍坚持程序正义,这些细节都在揭示:真正的正义力量,是认清人性阴暗后仍选择相信制度的力量,是每个人都勇敢直面自己问题的力量,是永远不屈服于恶行的力量。
当禹天成、江旭东们把法律扭曲为权谋工具时,洪亮在法庭上的陈词也成为刺破黑暗的宣言:“我们办的每一个案子,都是别人的人生”。
这句话揭示了《以法之名》最深刻的悖论正义之所以步履维艰,正因为执行者与被审判者共享着同样脆弱的人性。
张文菁从孤勇抗争到气息奄奄的蜕变,周梅面对丈夫遗照时强撑的镇定,无不印证着:在恐惧与贪婪的绞杀下,正义从来不是爽剧式的凯旋,而是背负着人性原罪蹒跚前行的勇者。
所以这部剧是真正揭开了贪腐的根源,多数人不是因为有了权力才变得腐烂,而是因为人性的弱点让他变的脆弱变得怂,这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一个整日用返点、贪小便宜、用怯弱用自私来教育孩子的家庭能诞生勇敢的执法者么?
一个充满了胆怯、贪婪的社会会孕育出大无畏无私刚强的执法者么?
人不能总指望别人做善事去牺牲去碰撞来创造更好的环境,而是一定要先自己身体力行,自己去遵守规则去守护正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然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怂。
或许法治社会和正义能够彰显的真正标志,不在于完全能消灭人性的阴暗面,而在于当每个“洪亮”发现自己“屁股不干净”时,仍有勇气在制度的框架内完成自我救赎。
因为法律最伟大的力量,恰恰是允许凡人通过它超越自身的局限。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