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法剧《以法之名》中,李人骏的结局始终笼罩在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这个由李光洁塑造的东平市代理检察长,既是司法系统内部腐败的见证者,也是权力漩涡中自我迷失的典型样本。他的结局是否值得原谅,需从法律、道德与人性三个维度展开剖析。
在政法剧《以法之名》中,李人骏的结局始终笼罩在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这个由李光洁塑造的东平市代理检察长,既是司法系统内部腐败的见证者,也是权力漩涡中自我迷失的典型样本。他的结局是否值得原谅,需从法律、道德与人性三个维度展开剖析。
法律层面:不可赦免的渎职之罪
李人骏的罪行具有双重性:作为万海案的主办检察官,他篡改证据、掩盖真相,直接导致张文菁含冤入狱;作为政法系统官员,他默许妻子柳韵利用职权违规放贷,与黑恶势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当洪亮带领专案组重启调查时,李人骏试图通过抗诉自救,但矿难案中暴露的利益输送链条、131案的证词篡改记录,以及谢鸿飞家中搜出的80万金条,均成为其渎职的铁证。法律的天平不会因“未直接参与犯罪”而倾斜,他的结局注定是锒铛入狱,这是对司法公正的必然维护。
道德层面:模糊的善恶边界
李人骏的复杂性在于,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面对老同学乔振兴的死亡,他流露出真实的悲痛;当妻子柳韵涉案时,他最终选择配合调查。这种矛盾性让观众看到,他是一个被权力异化的理想主义者——曾坚信“只有位高权重才能铲除黑恶势力”,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但道德原谅的门槛远高于法律审判,张文菁的质问直指核心:“你道歉能还我清白吗?”当他的沉默与纵容间接导致他人蒙冤时,一句“对不起”无法弥补被破坏的司法信任。
人性层面:救赎的可能与局限
李人骏的结局暗含创作团队的深意:他未被彻底“脸谱化”,而是保留了人性挣扎的痕迹。李光洁通过微表情管理传递角色内心的撕裂——在宣布万海案为铁案时的强硬,与得知乔振兴死讯时的错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设计暗示,他仍有觉醒的可能。但剧作也明确划出底线:当洪亮将专案组调查结果摆在他面前时,李人骏的崩溃更多源于对自身堕落的恐惧,而非对正义的忏悔。真正的救赎需要主动承担责任,而非被动接受审判。
结论:原谅是奢侈,警示是必须
李人骏的结局不应被简单定义为“值得原谅”或“不可饶恕”。他的悲剧在于,在权力与良知的博弈中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系统腐败的牺牲品。观众或许会为他的复杂人性动容,但司法不容许“情有可原”的渎职。这部剧的价值,正在于通过李人骏的堕落轨迹,警示所有执法者:当法律人的底线被突破时,任何个人理由都无法成为开脱的借口。真正的救赎之路,从坚守第一份证据开始。
来源:宇之声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