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还是反诈大使,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银幕上那个曾经让全国观众笑出眼泪的硬汉许灵钧,此刻面对镜头,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苦涩。就在7月4日,这位塑造了无数经典银幕形象的老艺术家,遭遇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剧情——24小时内,连续两次踏入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谁也想不到,著名演员朱时茂发视频称,自己一天遇到两次骗局。
“我还是反诈大使,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银幕上那个曾经让全国观众笑出眼泪的硬汉许灵钧,此刻面对镜头,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苦涩。就在7月4日,这位塑造了无数经典银幕形象的老艺术家,遭遇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剧情——24小时内,连续两次踏入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公开资料记载,朱时茂这个名字早已刻入几代人的记忆。1954年生于山东烟台的他,凭借1981年《牧马人》中许灵钧一角,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观影奇迹,成为新中国初代偶像标杆。此后与陈佩斯珠联璧合的小品时代,《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等作品在除夕夜引爆的笑声,更是让“朱时茂”三个字成为国民欢乐的符号。
讽刺的是这位曾以敏锐观察力塑造社会百态的老戏骨,却在现实反诈战场上猝不及防地“失手”。
第一次骗局来得悄无声息又急如星火,一个声音熟悉、自称朱时茂相识者的电话突然切入他的生活。对方语气焦灼,声称急需2000元周转,言辞恳切不容置疑。几乎没有多余思考的时间,出于对“熟人”困境的本能信任,朱时茂指尖轻点,2000元瞬间完成转账。
信任的堤坝一旦被撕开缺口,汹涌的骗局便如潮水般接踵而至。
转账的余温尚未冷却,“刘金山”的微信好友申请已赫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顶着著名演员刘金山的名字和头像,对方开门见山,一个二维码直接甩了过来,附言简洁却不容抗拒:“转5000,急用!”屏幕冷光映着朱时茂紧锁的眉头——金额骤然翻倍,更扎眼的是那句突兀的“老哥”。
正是这个生疏的称谓,像一根细小的刺,瞬间扎破了“熟人”营造的信任泡沫。朱时茂心头警铃大作——他与刘金山相交多年,彼此称呼自有默契,绝非这般生硬客套的“老哥”。怀疑一旦滋生,行动便紧随其后。一个直接拨给刘金山本人的核实电话,瞬间戳穿了这场精心编织的骗局:真正的刘金山对此毫不知情!
骗局一旦暴露,幕后串联的线索便如蛛网般清晰浮现。
惊觉不妙的朱时茂立刻回溯前一笔2000元转账。细查之下,寒意顿生——那个“熟人”借款者的个人信息,竟与假冒“刘金山”的骗子账号背后,关联着同一个真实的身份!一日之内,同一诈骗者竟能针对同一目标,娴熟切换两副面具,编织两套剧本。
“有时候诈骗让你防不胜防。”朱时茂在视频中的感慨,透着一丝无奈后的清醒。他坦言,正是“反诈大使”的身份标签,曾让自己产生了“免疫”的错觉。殊不知,骗子精心设计的剧本,恰恰利用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对熟人的信任、对紧急求助的恻隐。
朱时茂最后面对镜头留下那句朴素的忠告:“凡是有钱的事,脑子里一定多一根弦。”这声提醒,正是一位“破防”的反诈大使,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觉醒。
当“反诈大使”的金字招牌在现实骗局前轰然倒塌,朱时茂的遭遇撕开了一道残酷的真相:在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面前,无人能真正免疫。骗子深谙人性软肋——对“熟人”声音的天然信任,对“紧急求助”的本能回应,这些植根于社会关系中的朴素善意,反而成了精准狙击的标靶。
技术时代,骗术的“进化速度”已超越普通人的认知更新。深度伪造的语音、精准盗取的个人信息、无缝切换的身份角色,编织出足以乱真的欺诈网络。朱时茂的“一日两骗”警示世人:反诈意识绝非一劳永逸的勋章,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更新防御策略的持久战。
名人光环在此刻成为一把双刃剑。骗子深知公众人物的社会公信力,更利用其“碍于情面、不便反复核实”的心理弱点。当“刘金山”的名字弹出时,利用的正是明星社交圈层特有的信任资本。名人效应非但不是护身符,反而可能成为骗子眼中更诱人的猎物。
朱时茂的反思触碰了反诈教育的核心痛点——真正的防御始于破除“我不会被骗”的盲目自信。心理学中的“乐观偏差”让人们习惯性低估自身风险。从“我懂”到“我可能中招”的心态转变,才是识别骗局的第一道认知防火墙。
来源:案件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