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省榕江县的宰荡村是一个歌声荡漾的侗族村寨,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在这里人人会唱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区远近闻名。今天,中央电视台《记录乡愁》剧组正在宰荡拍摄,慕名而来的剧组特意选择了胡官美一家作为片子的主角,胡官美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
胡官美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省榕江县的宰荡村是一个歌声荡漾的侗族村寨,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在这里人人会唱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区远近闻名。今天,中央电视台《记录乡愁》剧组正在宰荡拍摄,慕名而来的剧组特意选择了胡官美一家作为片子的主角,胡官美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一家都善唱侗歌,一家人就是一个歌队了。胡官美当时那年、2022年左右67岁,她19岁嫁到宰荡村,如今儿孙满堂,作为宰荡村家喻户晓的歌师、倍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胡官美平日里和普通的侗家妇女一样,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一早就去自家的地里摘韭菜,有侗歌相伴、一个人干活也充满了乐趣,今天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是人们庆祝丰收,敬祖祭祖的日子,韭菜是侗家人喜欢的食物、在节日的晚宴上不可或缺。另一边胡官美的丈夫杨胜锦正带着孙子孙女在田间捉鱼,孙子杨伟和孙女杨许悦都是宰荡少儿歌队的领唱,“吃新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里捉田鱼,摘谷穗回家。儿媳妇杨换珍是侗族大歌县级传承人,她正准备着做腌鱼的材料,腌鱼是侗家人的传统食物、也是胡官美的拿手好菜,这道侗家人的传统食物、制作工序复杂,配料十分讲究,每家每户制作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孩子们从小就爱吃胡官美制作的独家腌鱼。杨胜锦把稻禾挽成结、放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烧纸,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今年稻米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平安,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就是胡官美感到最幸福的事。在这个歌师辈出的家庭,家人相聚的天伦之乐 、必然不会缺少欢歌笑语,今晚一家人唱起了《四也寻歌》,相传很久以前、人间枯燥寂寞,祖先“四也”爬天梯、上天庭,为人们寻得几大箩筐的歌种,人间变得欢乐祥和。晚饭过后,胡官美一家和村子里的人们聚集到鼓楼里、一起对歌过节,侗族大歌这样唱道、鱼儿团聚在鱼窝里,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鼓楼是侗家人的精神象征、是侗家人唱侗族大歌最重要的地方,人们聚集在鼓楼里唱侗族大歌、是最隆重的过节仪式,杨秀珠是胡官美的女儿、是侗族大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跟着胡官美学歌练歌,2006年她参加了央视青歌赛,让侗族大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侗族大歌属于民间多声复调音乐,和声完美、节奏自由、旋律古朴优雅,有着高度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侗族大歌因此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枝璀璨的花朵,千百年来侗家人传唱着侗族大歌,辛勤耕耘着自己的土地,对歌的传承如同对待稻谷的成长,每逢稻谷抽穗的时候、要唱侗族大歌来过“吃新节”,侗族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饭养身、歌养心,它生动地表现了歌在侗家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他们把“唱歌”看成是与“吃饭”同样平常和重要的事,听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支支歌队、一首首大歌,大家轮流对唱、直到天亮。一大早、胡官美就和儿媳妇上山摘菜,儿媳杨换珍从小跟随像母亲一样的胡官美学歌,唱着唱着就真的唱成了母女、唱成了一家人,再过几天、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就要在从江县举行,今天下午参赛的歌队要组织排练,排练之前、母女俩要赶早准备好一家人的饭菜。宰荡村组织了女歌队、老年歌队和儿童歌队参加这次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胡官美和女儿杨秀珠是这三支歌队的指导老师,就要出发去从江比赛了,这是歌队最后一次在鼓楼里排练,他们穿上盛装、把比赛的歌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胡官美一边听 一边唱,她能在众人的合唱中听出不和谐的声音、并及时指出来,宰荡村的歌队在她的严格指导下 训练有素,胡官美和宰荡村的歌队对这次比赛充满信心。胡官美带领宰荡村的歌队乘车前往从江参加比赛,这是《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项目之一,有来自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 五个县的101支歌队登台比赛,歌手多达2000余人。这一天,从江鼓楼广场人头攒动,除了参赛选手、前来观看比赛的游客成千上万,大赛主办方邀请杨秀珠当评委,胡官美坐在台下、她关注着儿媳的女歌队,更希望孙子孙女、外孙女的儿童歌队能有好的表现。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是侗族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侗族大歌盛会,宗旨是推动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百村歌唱大赛,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侗族大歌的社会影响力,激发了侗族地区广大群众学侗歌、唱侗歌、传侗歌的积极性,提高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比赛,宰荡村的三支歌队获得优秀歌队奖,杨秀珠获得优秀指导员奖,胡官美的两个孙女获得新歌手奖,虽说是比赛、在胡官美看来,输和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歌唱,让孩子们体会到唱歌的快乐、成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人。百村歌唱大赛以后,宰荡村唱侗族大歌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天一个美国女孩慕名而来,她叫丽娜,要在这和胡官美一家生活一个月,跟胡官美学唱侗族大歌。胡官美教丽娜侗族人日常干活时唱的歌曲、让丽娜真实感受侗族的文化和习俗,胡官美的丈夫杨胜锦招呼丽娜坐到火塘边、让她亲自体验从烤鱼、烤韭菜,到最后化身侗家风味菜肴的全过程,胡官美坐在一旁唱起侗歌,为日常的食物制作过程平添奇妙的滋味。胡官美决定为丽娜做一件侗族服饰、并教她唱敬酒歌,这样她就能像个侗族女孩一样、融入宰荡村的生活。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百科全书”,它深入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叙述民族历史、传播文化知识,作为歌师的胡官美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不管手上做着什么活,脑海中似乎马上就能响起对应的歌曲。再过两天丽娜就要离开宰荡了,丽娜想将美国的乡村歌曲《大山之路带我回家》教给胡官美一家,令她惊讶的是、侗族人似乎都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虽然语言不通、但胡官美一家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胡官美的孙女为丽娜梳妆一番,和她一起参与了宰荡村的旅游接待,胡官美在一旁看着、觉得这个外国模样的女孩俨然已经是一个侗家姑娘了。明天就要离开宰荡村了,丽娜给大家唱起了敬酒歌,感谢胡官美一家对她的教导和关照,一个月里丽娜学会了十七首侗族大歌,她说她将回到美国传唱侗族大歌。胡官美把美国来的丽娜当自己的孙女一样,让她和宰荡村的孩子们一起学唱侗歌,她觉得丽娜聪明好学、每天都有进步,为宰荡村的孩子们增添了一份好奇,对宰荡村的孩子们也是一种激励,这让她满心欢喜。在鼓楼教孩子们唱歌,这是胡官美嫁到宰荡村的四十多年里、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这些日子、丽娜和宰荡村的孩子们一起,每天都在胡官美身边学唱侗歌,他们或许感受到了歌师胡官美心中的那份习以为常的坚持。丽娜这趟旅程由歌声而起,离别时胡官美一家唱起丽娜家乡的歌,为这段奇妙的经历画上句号,丽娜离开后、胡官美一家又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又到了传歌的夜晚,现在女儿和儿媳都能替她传歌了,这让胡官美感到十分欣慰,宰荡村的歌队在各种比赛中表现优秀、获得了很多奖项,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很高兴,但胡官美告诉她们、唱歌不是为了比赛,唱歌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百科全书”,它深入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叙述民族历史,传播文化知识,讴歌男女爱情,培育淳风良俗,从开天辟地到人之初、从穑稼农事到婚丧嫁娶,事事都有专门的歌。侗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善歌者受人称赞,歌师更为人们所尊敬,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因此歌师在侗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社会所公认为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对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担负着既往开来的神圣使命。教歌结束后,人群散去,胡官美望着火塘里的余火、在寂静的鼓楼里若有所思,回顾自己的一生、虽然自己将慢慢老去,但女儿秀珠和儿媳换珍已经可以替她传歌了,火光闪烁、脑海中响起孩子们的歌声,能让侗族大歌薪火相传,让孩子们带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走出大山,就是她最大的愿望了。2015年在贵州省会城市贵阳上演了大型音乐剧《嘎老》,这是中国首都将侗族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大型音乐剧,胡官美一家和宰荡村民都参加了这次盛大的演出。随着侗族大歌搬上国内外的大舞台,随着侗族大歌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热爱侗族大歌,这让胡官美很是欣慰,虽然自己一生劳碌,但胡官美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太阳照在初冬的宰荡村,下午又有旅游接待了,寨子里一片欢腾,胡官美为后辈们佩戴首饰,胡官美和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从容地忙碌着,穿上盛装的宰荡人、很快就进入到歌声的庆典氛围中,他们要用最好的歌声迎接客人。“宰荡”在侗语中意为群山环抱,飘着糯米香的村寨、又迎来往昔歌声荡漾的景象,胡官美看着孩子们沉浸在侗歌的韵律里,难掩喜悦的神情。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祖辈相传的侗族大歌让这里的每个人都成为了侗族大歌的传承人,绵延的大山守护着他们的家园,侗族大歌滋养着他们的心灵,胡官美相信、荡漾的歌声会引领更多的人走进侗乡的村寨、鼓楼、风雨桥,走进侗族人民的心灵深处、亲近侗族的文化和精神。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