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迟志强一生感激的恩师 虽不帅却总被倒追 可惜与黄婉秋有缘无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7-07 01:01 1

摘要:可是过去那些的老电影,却着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哪怕过去几十年,其中的许多细节和场景,都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

各位有没有了发现?

现在的战争片,场面火爆,特效炫酷,视觉效果燃炸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观众的视线。

所以,大家看的时候很是令人血脉喷张,热血沸腾。

但是看过之后呢,还没走出影院,电影里的很多情节,就已经开始记忆模糊。

而时间再久点呢,就差不多忘记它的存在了。

可是过去那些的老电影,却着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哪怕过去几十年,其中的许多细节和场景,都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

比如上映于1964年的《英雄儿女》。

我相信只要一说到它,大家的眼前,一定会出现战士王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顽强地死守阵的场景,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呼喊,也震耳欲聋。

而大家的耳边,也会响起《英雄赞歌》这首插曲。

并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那么,过去的电影为何会如此历久弥新?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那些电影创作者们,都不浮躁,都沉得下心来——编剧有生活,导演有追求,演员演得真。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永远记住了一位好演员——在电影中扮演王成的刘世龙。

他没有帅气无敌的颜值,他也没有高大健壮的身躯,但他所扮演的王成,却像参天大树一样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

后来,我们听了长影厂许多老人的讲述才知道,其实当初想要出演王成一角的男演员有很多。其中不乏当红明星和英俊小生。

可导演武兆堤,却偏偏在八九个候选男演员中,选中了最不起眼的刘世龙。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武兆堤看中的是刘世龙的为人和经历。

所以才力排众议,将这个重要的角色,交给了他。

而也正是武兆堤的慧眼识珠,才使得刘世龙从长影厂一众男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几代观众都难以忘记的电影明星。

那么,生活中的刘世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一说到他,长影厂的老同事们,都会对他交口称赞?而赵心水、苏里、武兆堤等这些导演,又偏偏对他青睐有加呢?

今天,不妨让咱们通过刘世龙鲜为人知的几件事,来还原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真实性格,和为何会备受尊敬的真正原因。

刘世龙为何能将《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演绎得那么栩栩如生?

是因为他本身就曾是军人,而且还是立下战功的剿匪英雄。

英雄演英雄,他只需要在镜头前做到还原真实,便足以打动万千观众。

1930年,刘世龙出生于安徽萧县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毅然弃笔从戎,并将家中的两个孩子——9岁的刘世龙和他16的姐姐,也带入了革命的队伍。

1939年9月,小小年纪的刘世龙,就跟随从事地下工作的父亲,进入到了新四师九旅独立团,部队领导见他年纪小,还没有枪高呢,便安排他当勤务兵。

后排右一为刘世龙

后来,部队首长又发现刘世龙很有文艺天赋,不仅会唱歌,还会拉小提琴,于是又安排他,到萧宿铜灵总队宣传队,当文工团员。

第一次登台,他被安排演一个没有台词的小战士,只需要在台上站岗即可。刘世龙演得十分认真。站在台上一动不动,直到演出结束,大家发现他还站在那里,跑过去叫他,才发现在大冬天的晚上,他都已经被冻成了冰棍。

1946年,16岁的刘世龙,已经成长为二野七纵19旅宣传队豫皖苏军区文工团的戏剧队队长了。

1947年,他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并在四川泸州一带参加剿匪。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机智又英勇,很快就被任命为师直剿匪部队的中队长。年仅17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剿匪英雄。

所以,为何刘世龙后来所出演的军人形象,是那样的鲜活?是因为他有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啊。

1950年,1950年,随着云贵川康四省的解放,剿匪战斗基本结束。鉴于刘世龙在剿匪中的出色表现,领导询问他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说“我想为创造兵的形象而奋斗”。于是他先是被安排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进行学习。不久又被保送到新成立不久的北京电影学校演员班进行学习。

在北京电影学校,刘世龙如鱼得水,学得特别认真。

而且在生活中,他也时刻以“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理论课还是小品练习,他都表现得一丝不苟。

1953年,刘世龙从电影学校毕业。领导问他,是想留在北京,还是去新成立的长影厂演员剧团?他说,北影演员剧团人才济济,而长影演员剧团很缺人,那我就去长影吧。于是他就来到了远在东北的长影厂。

并且如他所愿,一上银幕,就演“兵”。

我发现刘世龙这一生,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十分认真。

他第一次上银幕,是在干学伟执导的电影《沙家店粮站》中出演小通讯员吴忠。这算是个大龙套,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更多的时候,是站在首长的身后,充当“活布景”。

但刘世龙却表现得格外严谨。

因为他有过在部队当勤务兵的经历,所以演起来也算轻车熟路。可他还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足足写了三页纸的人物小传。连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吃惊“你演的是龙套,可不是男主角啊!”但刘世龙却只是嘿嘿一笑,说,这样心里就更有底。

他的敬业精神,令导演干学伟赞叹不已,逢人便介绍刘世龙是个好演员。所以很快,长影厂的郭维、朱文顺、武兆堤、赵心水、苏里等导演,就都知道了刘世龙的名字,后来他们拍戏,就会叫上刘世龙。

可见一个人做事认真,一定会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这之后,刘世龙又在《董存瑞》、《并肩前进》、《女社长》、《悬崖》、《海上神鹰》、《草原晨曲》、《钢珠飞车》等电影中出演角色,无论戏份多少,他都延续了自己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1960年还在电影《鸿雁》中,挑起大梁,出演了男主角李云飞。

时隔这么多年之后,在电影《鸿雁》中出演女主角范玉兰的贺小书,在回忆起影片的拍摄时,仍是心有余悸。

她说,刘世龙为了角色可以付出一切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刘世龙在《鸿雁》中,出演的是一名乡村邮递员,名叫李云飞。

其中有一场戏,是李云飞为了将信送到目的地,必须得翻山越岭,而且途中有一段悬崖根本无路可走,于是李云飞二话不说就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电影作为蒙太奇的艺术,其实可以将两个镜头进行组接,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刘世龙却坚持“真跳”。因为这样才会更加真实。

结果,他这一跳,的确完成了一个绝佳镜头,可他的腰,却严重摔伤,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他还说“没事,没事”。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动坏了。

后来,导演赵心水建议他先休息一段时间,可他为了不影响剧组的拍戏进度,硬是忍着伤痛,在冰天雪地中拍完了所有镜头。

他说,我的名字叫刘世龙,活着就应该像条龙。

1963年,武兆堤接受了执导电影《英雄儿女》的任务。当时厂里想演男主角王成的演员特别多,其中不乏观众熟悉并喜爱的“英俊小生”。但武兆堤的目光,却越过了所有高大魁梧的候选男演员,却落到了身高只有1米68的刘世龙身上。

这令长影厂的很多领导都大惑不解。因为当时的艺术创作,都讲究“三突出”。尤其是像王成这样的英雄人物,必须要拍得“高大而光辉”。所以厂里对武兆堤的选择,提出了质疑。认为刘世龙个头太小,气场不足,并不符合角色的要求。

但武兆堤却坚持自己对刘世龙的信任。他说,“王成是英雄,但首先他是普通战士,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且他认为在刘世龙的身上,具有军人的特征,而且气质朴实,能让观众感到亲近。

事实证明,武兆堤的确具有一双慧眼。

银幕上的王成,也许不是最帅气的小伙,但他那温暖的笑容,真挚的眼神,却更像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让人一看就倍感亲切。所以当电影中出现“王成牺牲”的画面时,才产生了更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为了拍好这场戏,同时也为了突出王成的英勇形象,武兆堤要求摄影师舒笑言多用仰拍镜头。尤其是王成手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那场戏,武兆堤更是通过王成身后光照的渲染和悲壮音乐的烘托,使得观众的情绪瞬间达到顶峰。

而在拍王成孤军坚守阵地的英勇无畏时,剧组在拍摄现场安排了非常复杂的爆破燃烧点,演员稍不留意,就会被烧伤。可刘世龙演出时,却十分忘我投入。结果,连眉毛、头发和衣服都被烧了起来,可他却浑然不知,一直到把戏拍完,才发现自己的胳膊,已经被烧伤了。

武兆堤的信任、刘世龙的付出,成全了一个完美了银幕形象。使得王成,成为了影响几代影迷的最为高大威武的英雄形象。

所以,谁说小个子不能演英雄?

刘世龙的初恋对象,是他在北京电影学校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卢敏。

那是一个上海姑娘,长得明艳如花。在进入电影学校之前,就已经在电影《上饶集中营》中,出演过角色。

刘世龙很喜欢卢敏,但当时学校有规定,学员在学习期间不能谈恋爱。于是情窦初开的两人,就只好把那份朦胧的情愫,暗藏在心底,只以眉目传情。

1954年,刘世龙和卢敏从电影学校毕业后,就举办了婚礼,然后双双进入长影厂。

但他们在结婚之后才发现,两人的性格差异比较大。可是刘世龙对卢敏还是很痴情。

两人在结婚8年后离婚,卢敏选择离开长影厂,前往四川成都军区话剧团做演员。刘世龙很舍不得卢敏,同时更不希望年仅3岁的孩子,从此就失去母亲。所以在卢敏离开的那天,他抱着孩子跟着远去的火车一直追一直跑,连脚上的鞋子,都跑掉了一只。然后,眼看着覆水难收,他这个银幕上的“钢铁硬汉”,直哭得稀里哗啦。

后来,刘世龙回忆起这段往事,仍是泪眼婆娑。“演戏可以重来,可过日子无法NG啊”。

刘世龙是在《鸿雁》剧组接到参演古装片《刘三姐》的拍摄任务的。

最初他还以为自己所扮演的阿牛哥,是个古代的劳动模范呢。看过剧本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次要演的,是个小帅哥,而且,还要会唱歌。

这就让刘世龙有些犯难了。

因为第一,他当时已经30多岁了,要演20来岁的小青年,在外形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他虽然喜欢唱歌,但多年未练习,也不知能否达到导演苏里的要求。

其实第一点还可以通过化妆、造型、照明、摄影等手段来解决。真正难的是第二点。可刘世龙是个一旦接受任务,就一定要做好的人。所以他就开始刻苦练习唱歌,每天都对着墙壁放声歌唱。这就让住在同屋的梁音被迫接受“魔音困扰”,连觉也睡不好。但这样练习的结果,是拍起戏来,无比顺畅。

在拍摄过程中,刘世龙和扮演“刘三姐”的女主角黄婉秋,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两人配合默契,而且模样也登对,电影上映后,引发观影热潮。两位男女主角,也成为60年代大银幕上的“最佳银幕情侣”。

据《刘三姐》的导演苏里说,电影拍完后,刘世龙和黄婉秋一直都有通信联系。

但彼此之间的话语,都很有分寸。

一直到刘世龙和卢敏离婚后,刘世龙才在信中,委婉地向黄婉秋表达了想要和她有加深了解的心愿。算是非常含蓄的“表白”。他说:我喜欢你,如果你有了朋友就请告诉我。

可是在那个“谈情色变”的年代,他又不敢有太过热情的举动。主要是他的心中,有两点顾虑,一是自己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而且还带着儿子刘小龙,二是自己年龄又比黄婉秋大13岁,所以心里总觉得对方不会同意。因此他就一直处于犹豫之中。

但他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导演苏里。苏里对他说,这种事,你为什么不直接对女方说呢?难道还要人家小姑娘主动吗?

导演苏里

可是刘世龙还是没有贸然行事。

正好这时他的身边又出现了莽双英。在莽双英的主动追求下,他最终选择和莽双英结为伴侣。

1966年,黄婉秋和刘世龙在北京见了一面。当她听说刘世龙已经再婚后,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于是回到广西后不久,她也结婚了。

对此,导演苏里很是感到意难平。用他的话说,这是多好的缘分啊,就这么错过了。苏里觉得是刘世龙的犹豫不定,才让到手的幸福都给飞走了。而刘世龙则认为,可能也是因为缘分未到吧。

其实对于喜欢两人的影迷来说,如果他们组合在一起,那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啊。

可惜没有如果。

幸好后来刘世龙又遇见了蒙古族舞蹈家莽双英。

两人在1966年5月1日结为夫妻。

但说起来,他俩的结合,也有一段趣事。

原来,莽双英是在和刘世龙的一个朋友谈恋爱。但两个人在一起总是不停吵嘴闹矛盾。于是朋友将将刘世龙搬出来从中撮合。结果,没想到莽双英一见刘世龙,觉得他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寻找的“真命天子”。于是就大胆向刘世龙表达心意。

但刘世龙心有顾虑,一方面不知如何向好友交待,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过一次婚姻,工资又比莽双英低一些,所以各方面都“配不上”莽双英,可莽双英却毫不介意。最终,两人突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结果婚后的生活,竟无比幸福。

他们在一起,共同走过了34年的风风雨雨。

直到2000年,年仅61岁的莽双英,便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刘世龙陷入无尽的悲伤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一说到莽双英,他便泪流不止。

周围长影厂的同事们都说,刘世龙这个人,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实际上内心情感十分细腻,对妻子和孩子,更是好到没话可说。

刘世龙其实不算是长相非常英俊的男演员。

长影厂同期出道的“小生”中,庞学勤、刘增庆等才是真正的以“帅”著称。

可是刘世龙却很有“女人缘”,很受女性观众的喜爱。他的后两段婚姻,都是女方被“倒追”的呢。

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与刘世龙的人格魅力有关。

他一生出演30多部影视作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角色,一个是《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另一个是《刘三姐》中的阿牛哥。

这两个角色,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具有亲和力。

而刘世龙所表现出的敦厚、沉稳和内敛,都令女子们感到安心。

莽双英如此,常家瑞也是如此。

常家瑞是刘世龙的第三任妻子。

她也是大胆追爱,才终于如愿以偿,和刘世龙走到了一起。

刘世龙比常家瑞大30多岁,但在常家瑞的心里,他却永远年轻。

她第一次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看到他,就再也难以忘记他。

后来,虽然常家瑞也有过一段婚姻,但自从丈夫在1998年因车祸去世后,她就没有再婚的打算。

可是2000年,当她得知刘世龙痛失妻子的消息后,心内不禁泛起一阵涟漪。

她既能感受到刘世龙内心的悲伤,又为他身边无人照料而无比心痛。

所以她开始通过多个渠道,寻找和打听刘世龙的电话。并于2000年7月的一天,终于将电话打了过去。她说:刘老师,我是您的影迷,我知道您失去了老伴,身边无人照顾,如果您不嫌弃,我愿意做您今后的人生伴侣。

当时刘世龙已经72岁了,接到常家瑞的电话吃惊不已。他说,我年龄这么大,我怎么能拖累你呢?

可常家瑞却说,只要能在你身边照顾你,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2003年6月17日,73岁的刘世龙,再次步入了结婚殿堂,和39岁的常家瑞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家庭。

婚后,常家瑞给予了刘世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陪伴。她支持刘世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当时很多人都并不看好这段婚姻,但两人却始终相敬如宾,恩爱不离。

直到2017年9月27日,刘世龙因病离世。

可能很多影迷都不知道,迟志强这位演员,就是刘世龙和白德彰给发现的。

那是1971年的时候,长影厂决定充实演员队伍,于是在东北三省寻找可造之材。刘世龙和白德彰来到了黑龙江哈尔滨,并且在铁路子弟中学选中了热爱表演并且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迟志强。

他们将年仅17岁的迟志强,领进了长影厂,并带他走上大银幕。从此改变了迟志强的命运。

所以在迟志强的心中,刘世龙和白德彰,都是他的恩师。

而更令迟志强感激不尽的是,在他“出事”之后,第一个到监狱里来看望他的人,不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而是刘世龙。

迟志强一辈子都忘不掉刘世龙老师那一脸焦急和关切的模样。

只见刘世龙戴了一顶草帽,脸上全是汗水,显然是一路奔波,一刻也没有停歇就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他的手上,提了一个网兜,里面装着迟志强爱吃的苹果、罐头、点心之类。两人见面,无语凝噎。刘老师显然想笑一笑,缓解气氛,但尝试了几次,都并未成功。因为在他的心里,没有什么,比一个年轻演员的前途,更为重要的事情了。

当时迟志强的事情已有“定论”,刘世龙再怎么争取也无济于事了。于是他说,希望你在这里努力改造,悔过自新。只要你痛改前非,以后还是会有光明未来的。

迟志强泣不成声,紧紧抓着恩师的手,久久不愿撒开。

这次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后来,他时常想起恩师鼓励他的场景。那成了他失意中最大的温暖和鼓励。

这之后,迟志强果然洗心革面,重新面对自己。并因为在狱中表现出色,而被提前释放。获得自由后,又是刘世龙极力为他奔走和游说,才终于使他活动了重登银幕的机会。

所以,迟志强这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恩师刘世龙。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迟志强。

但恩师刘世龙,也有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刘世龙与第一任妻子卢敏结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小龙。

之后与莽双英结又生下两个儿子。

但在刘世龙的心中,总觉得对刘小龙的亏欠最多。

因为在孩子年仅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他远去,使他失去母爱。后来莽双英进入这个家庭,对刘小龙更加关心,视如己出。

刘小龙在这个家里,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全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刘小龙本人也很出色,中学毕业后就进入部队锻炼,各方面都表现优异。

可是谁能想到,1990年,他却意外遭遇车祸,导致颈椎摔断,半身瘫痪后失去行动能力。刘世龙对此万分痛心,和莽双英一起悉心照料刘小龙。但他们的努力,却并未挽回刘小龙的生命,他年仅36岁,便英年早逝。

刘世龙因此曾痛不欲生。最终还是在莽双英和另外两个儿子的开导下,才慢慢缓解丧子之痛。

刘世龙从艺之初,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演一辈子兵”。事实上,他已经做到了。《英雄儿女》中呐喊 “向我开炮” 的王成,已经成为镌刻在观众心底的经典。

2017年,刘世龙因病住进了医院。2017年9月16日,在第31届金鸡奖颁奖晚会上,刘世龙获得终身成就奖。他因患病无法来到晚会现场,所以由他的儿子刘晓阳代为领奖。

当刘晓阳将奖杯递到父亲面前时,刘世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谁也没想到,2017年9月27日,刘世龙便因病在长春去世了,享年87岁。

他演技质朴传神,为角色倾注赤诚,离休后仍心系舞台。

他历经风雨却坚守热爱,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人格的纯粹,让影迷永远怀念这位用角色温暖岁月的老艺术家。

来源:DJ雅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