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十周年记:花学不是玄学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06 20:08 5

摘要:而湖南广电稳坐中国综艺一哥数十年之密码,就在于他们是最擅长做关系的综艺人:《再见爱人》做的是即将分崩离析的二人亲密关系,《婆婆和妈妈》做的是婆媳与丈夫的三角复杂关系,《名侦探学院》做的是一群全年无休、越处越熟的、类校园社交的同窗关系,《花儿与少年》做的是一群临

「花学」似乎是一门玄学。

它是中国综艺史上一个过于特别的存在:

既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它的下一季,是盛赞还是争议;

但又充满了极大的确定性,因为不管盛赞或是争议,它高概率还会爆。

但是,本文却要把这个观点破掉,笔者认为——

花学不是玄学。

花学是「易」学,而不是「玄」学

为什么十年了,花学还能那么敏感地触动到中国老百姓的神经呢?

这似乎是不正常的,因为一档综艺,往往看了两三季后,就让人钝感了、无感了。

文化密码就藏在文化底色中。

因为相较西方人关心的,是本体论;中国人更关心的,是关系论。

而湖南广电稳坐中国综艺一哥数十年之密码,就在于他们是最擅长做关系的综艺人:《再见爱人》做的是即将分崩离析的二人亲密关系,《婆婆和妈妈》做的是婆媳与丈夫的三角复杂关系,《名侦探学院》做的是一群全年无休、越处越熟的、类校园社交的同窗关系,《花儿与少年》做的是一群临时组团、尚在磨合的、类陌生社交的驴友关系......

所以,所谓花学,是在《花儿与少年》情境下的人际关系学。

而花学之所以学无止境,就是在它的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人「易」的思维,才让它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才让它十年后仍然能够敏感地触碰到中国老百姓的神经。

既有「不易」的部分——

它的核心模式从来不变:陌生的集体、不适的环境、失控的风险。

笔者看过网上一些帖子讨论,认为第一二季,国内刚开始有真人秀,让艺人们穷游、窘迫,还是一个看点,能让观众看到艺人光环摘取的另一面。但是,见多也不怪了,为什么不能让艺人在熟悉的、舒适的、可控的状态下旅游呢?为什么要坚持这种初始模式呢?

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人脱离了熟悉感、安全感、掌控感的环境下,才会卸下防备、修饰、伪装,才会让习惯镜头的艺人出现「真人」的状态——这才是《花少》之所以坚持的点。这个真人的状态中,既可能有人性相互碰撞带来的矛盾,比如第六季的爆点就在于此;也可能有人性相互滋养带来的美好,比如第五季的爆点亦在于此。

但是IP本身没有善恶取向,都是仿佛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地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人间故事。若将视角放长,这种观察不仅为当下的热点提供解读,也为观众理解自身社交模式和现代人际关系提供了持续的思考价值,使节目超越了即时消费的娱乐属性。如果隔一段时间再回看,可能会因不同的人生阶段或社交经历而产生新的感受。正因如此,这档节目的「赏味期限」极长,每次重温都能带来不同角度的解读与启发。

又有「变易」的部分——

每一季的《花少》又有新的基因变量。

诚如笔者上文所言,花学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学;

所以,《花少》的核心变量,就是人际关系的变量。

《花少》的初始模式是五位女性+两位男性的七人组合,但每隔两季就要做些人际场的变化:

比如第三季就变革为四位女性+四位男性的八人组合,且全员都是27岁以下的类同龄人,从原本强调代际驴友转为该季的同龄驴友,有的观众觉得这种拉平让冲突少了、看点少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也更能形成集体冒险的共识;

比如第六季又变革为六位女性+三位男性的九人组合,这是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花少团,自然也演化出了前所未有的、「分开旅行」的模式,有的观众觉得这种「小团体」作风缺乏团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也很合乎人们需要在集体凝聚和个人自由中寻找平衡的当下性。

所以,当《花少》每一次扭转人际场变量的齿轮,都会呈现出与之相应而生的现象与效果。

所以,花学也会永无止境,因为人的变量会带来无止尽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花学是人间、空间与时间的十年沉淀

但是,花学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它的「增值」在于,它像金子一样,有着极强的延展性。

不仅它自己在「人间」这一维度上,自己不断变易、不断伸缩,还有它的模式所具备的时空属性,让它变成一个「时间-空间-人间」三位一体的独特IP。

在《花少》十周年纪录片中,它绘制了一张十年来节目走过的世界版图——

第一季的它,从中国到意大利、到西班牙、到中国,跨越19673公里;

第二季的它,从中国到英国、到土耳其、到阿联酋、到中国,跨越21937公里;

第三季的它,从中国到巴西、到南非、到澳大利亚、到纳米比亚,跨越53874公里;

第四季的它,在湖南的株洲、常德、张家界、湘西周游,共计1000公里;

第五季的它,从中国到沙特阿拉伯、到克罗地亚、到冰岛、到中国,跨越23700公里;

第六季的它,从中国到智利、到法国、到坦桑尼亚、到中国,跨越60686公里;

好友记的它,从中国到印度尼西亚、到老挝、到泰国、到新加坡、到法国、到中国,跨越28800公里。

十年《花少》的世界地图,覆盖了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五大洲,穿越了22万公里,近乎绕地球赤道3圈——它名副其实地带着中国观众的眼睛,遍历世界。

而在十年光阴之中,它也在时代中自我生长——

2013年,中国开始进入自由行时代,根据《中国自由行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自由行旅游是国内乃至国际当中最具潜力的市场」。

2014年,《花少》这个IP,便在这样的前史与背景下诞生了。而它的意义与功能,就是把这个潜在需求和这个潜力市场,通过大众传播加速浮现、加快进程,在极短时间内,让出境自由行这种生活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第一季的它,提示了旅游的方式。

而在人们已然对出境自由行有了初步认知,第二季的它,对自由行进行了二度升级:

一是时代进步下的技术升级,2015年智能手机兴起、导航软件普及,于是第二季便用2部国产手机替代第一季的老年机,移动导航从此取代传统地图;

二是需求进步下的文化升级,在第一季的试水与反思后,第二季弥补了第一季在人文风情、地域风气方面展示的不足,出境只是方式,文化才是目的——第二季的它,提示了旅游的目的。

人们的需求还在继续发展,2017年,旅游的关键词,从「自由行」拓展到了「深度游」「定制游」,于是,《花少》的第三季,第一次开始有了主题——《花儿与少年·冒险季》,这就是特别为年轻观众定制的深度游。

同时,它开始关注了旅游更深层的需求,不只是「脚」的走(第一季),也不只是「眼」的观(第二季),还要关注「心灵」的开放。勇敢,就是它希望人们通过旅游获得的一种生命能量与滋养——第三季的它,提示了旅游的精神。

但是,时代没有剧本。

谁也不知道下一年、下一瞬,会遇到怎样的灰犀牛或者黑天鹅。但是,乐观主义的人们,仍能找到生活的气口与生命的出口,这也是旅行的意义。

2019年,全球旅游业都受到了灭顶之灾,世界静止了,流动中断了;但是,旅游就是人想让世界运动起来的方式,就是人想打破世界静止与中断的主观能动性;于是,2021年,露营旅行便兴起了,次年,《花儿与少年·露营季》诞生了。

第四季的它,与其说记载了旅游观念的嬗变,人们把关照从远方聚焦回了附近,重新发现141公里内触手可及的美好;不如说记载了民族性的特质,乐观主义者是面对变数最伟大的天才。

而到第五季、第六季以及好友记,它又把旅游的个人功能升格到了民间外交功能——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24年是「一带一路」走向新的金色十年。

在2023年中国出境游不断复苏,2024年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的时代背景下,一连三季的它,呈现出了「国民中外文化交流综艺」的特质:

既有「国家」层面的良好互动——

沙特阿拉伯旅游局、克罗地亚国家旅游局、冰岛旅游局、英国旅游局、澳大利亚旅游局、南非旅游局、西班牙国家旅游局等多国旅游局,以《花少》为契机,打通了合作与交流的链路;

又有「民间」层面的真诚交流——

在第六季的智利,侯明昊等人海边遇困时,是被外国友人送回酒店的,而侯明昊赠与一顶帽子作为友情的见证;而到坦桑尼亚,田嘉瑞则因了解到当地学校物资匮乏后,决心尽自己所能为学校捐赠物资,荣梓杉则发现了一个在生病又没钱买鞋的孩子,悄悄塞钱给他,让他买鞋和治疗伤口,并告诉男孩,这是他们之间的小秘密,以维护男孩的自尊。

在第五季的克罗地亚,迪丽热巴身着维族传统服饰表演新疆舞,引起海外网友纷纷赞叹,「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而它,也在提示每一个中国人出境游时,亦当做好力所能及的民间友好交流。

所以,十年以来,《花少》陪伴与引领了中国人在旅游的方式、目的、精神、观念、功能上的迭代升级,见证与影响了中国人在出境游的素质提高、格局放大,早已超脱娱乐秀的定义。

多遗憾,如果你没看到整部花学

但是,花学虽火,却也面临一些困境。

虽然它的受众面已经很广了,但也仍然面临着短视频对长视频的坍缩——

即,短视频成了观测长视频的口径,把立体的长视频故事坍缩成平面的短视频矛盾。而一部分网友没看全片、不知全貌,就已加入轰轰烈烈的大审判、大声讨之中了。

笔者认为,这同样也是花学的一部分——

从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中暴露出的一个时代问题,也是花学折射出来的一个社会现象:

即,人们总是过度、过急想要自我表达,却又不够理性地回归事实、不够完整地看待事实。

比如,第六季的嘉宾,如果你只看短视频,会觉得他们矛盾之深、冲突之大;但是,如果你看了长视频,尤其最后一期节目,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相比第一期初相逢的陌生与对抗,最后一期将离别的他们,是熟悉而融洽的,是能互相看见的:

他们会互相看见「内在的我」,看见宋茜的内在是小狮子,是坚强的、勇敢的、骄傲的,但也是柔软的、可爱的,所以宋茜才会感动:「有人能看到我这一面,我会觉得非常开心,因为他注意到了我比较内在的一面」——一个不被关心的人是不会被爱看见的;

会看见「多面的我」,被短视频审判的周雨彤,却在真实相处的人看来如此丰富:刘烨看到她的面面俱到,荣梓杉看见她的微醺,田嘉瑞看见她的游戏人间,侯明昊看见她的清醒、自由与浪漫主义——一个不好的人是不会被爱看见的。

而能互相看见,就是「相爱」。

所以,为了让花学也能被观众完整地看见,在花学走向下一个十年之际,它提供了愿意看见它的人一个全新的幕后视角——

是的,花学不止有被作为讨论主体的嘉宾、作为参与花学建构的观众,还有创造这个话语场的幕后工作者。

他们不是操纵者,而是旁观者、记录者,甚至这种不干预的程度都超出了艺人们的预期:「现在开始就我自己定?」「录着人没了摄像师不会帮我们吧?」「以前的那些女艺人是自己化妆吗?」

但是,过程的不干预建立的基础是前期的充分准备,在一部貌似稀松平常的路书中,是导演团队从底线的安全感、到上线的体验感的巨大防护网。恰如陈好所说,「你们像是一个无形的安全网」。

而当看到幕后纪录片的最后,会看到一串又一串十年《花少》各个岗位背后长长的名单,你会发现《花少》之所以十年IP不老,因为它的内在,是非常ESG传媒观的可持续性IP。

它看见幕后工作者、它肯定幕后工作者、它尊重幕后工作者,这才让湖南广电综艺人总会冲锋在前,只为抓到最绝美的画面,就像陈好说的,「你们真的很拼,这么难爬的山,你们总要冲到我们前面」;这才让湖南广电综艺人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才能把人的关系做得那么细腻,就像陈意涵说的,「你们怎么会敬业到24小时跟对讲机说话都有人回答?」

这就是ESG传媒观中G——人性化治理,一个尊重人的创作环境才让一个IP可持续。

所以,这次难得地把幕后视角给放出来,既维护了花少讨论场的绝对开放,又温柔诉说着对节目十年情感。

1号结语

行文至此,或许你已然理解了花学不是玄学的底层逻辑了。

它能火,它能可持续的火,既有节目模式的生命力,也有时代赋能的加持,还有人性尊重的馈赠,节目场的微环境、工作场的小环境、时代场的大环境,共同将其塑造。

笔者也仅以此文,致敬《花少》十周年之余,也在更多综艺人心中,种下可持续IP的种子。

来源:传媒1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