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九十七岁的田华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艺术丰碑,她以喜儿、李玉梅等经典角色,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艺术华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永不褪色的璀璨星辰。2024年9月13日,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刚刚过去的8月3日,是
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九十七岁的田华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艺术丰碑,她以喜儿、李玉梅等经典角色,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艺术华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永不褪色的璀璨星辰。2024年9月13日,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刚刚过去的8月3日,是田华97岁的寿辰,在这里,我们祝老艺术家生日快乐!
一、从“刘天花”到“田华”:战火里的童年,舞台前的加冕
1928年8月3日,河北唐县一户贫苦农家迎来一个女娃,父亲给她起名“刘天花”——那年正流行天花,活下来便算赢。12岁那年,她提着干粮走进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改名田华,从此“把一生交给舞台”。
16岁入党,部队打到哪里,她就演到哪里:秧歌剧《兄妹开荒》、河北梆子《血泪仇》,台前台后都是硝烟与锣鼓。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两样本事:一是“像海绵一样吸生活”,二是“永远把镜头对准人民”。
二、《白毛女》(1950):喜儿——“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决定将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导演一眼挑中22岁的田华:她吃过苦、扛过枪,身上有“喜儿的骨头”。
镜头里,她先演乌黑辫子的少女,再演白发披肩的“白毛仙姑”;同样一张脸,从怯怯的“爹,我饿”到雪地里的怒吼“我不死!”——中国银幕第一次出现如此完整而震撼的女性命运弧线。田华凭借这一角色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三、《党的女儿》(1958):李玉梅——“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八年后的《党的女儿》,田华迎来真正的“成人礼”。李玉梅,一个普通的苏区女党员,丈夫牺牲、组织被破坏,她把对党的忠诚熬成一碗“咸菜汤”,喂给游击队的战友,也喂给观众滚烫的信仰。
为了演好这位江西老表,她在北京找到一位亲历当年斗争的女代表,彻夜长谈,把对方“草鞋上的泥巴”带回镜头。这一角色不仅让田华成为“党的女儿”的代名词,更让她在内心树立了目标:永远做党的好女儿。
四、角色之外:一条“还艺于民”的长路
此后,《法庭内外》《花好月圆》《白求恩大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她演法官、演医生、演战士,却始终在演“普通人”。
离休后,她把舞台搬到更远处:创办“田华艺术学校”,请陈强、赵丽蓉做义务老师,给山区孩子开德育第一课;九旬高龄仍随“心连心”艺术团下矿井、进哨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面对商业广告重金邀约,她一句“党的女儿不能去挣钱”婉拒到底。
五、九十七载,仍把生活当台词
今天的田华,银发红衣,依旧声如洪钟。她说人老了要“三练”:练腿——爬楼;练嘴——台词操;练心——知足常乐。
从1940年土台子上的《兄妹开荒》,到1950年大银幕上的喜儿,再到1958年的李玉梅,田华用九十七载光阴证明:真正的明星不是被聚光灯照亮,而是把自己点燃,再照亮别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艺术家”的深刻内涵。
九十七载芳华流转,田华以喜儿、李玉梅等经典角色铸就了光影传奇。她的一生,是与新中国电影共同成长的一生,是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位97岁的“党的女儿”将继续以她那不老的灵魂和炽热的艺术热情,照亮中国电影的前行之路。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来源:娱文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