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看到了赵本山缺席的遗憾,有人记住了沈腾的第一次亮相,还有人——比如我——看出了央视从那年开始,动了真格要甩掉老套包袱。
2012年的春晚,是一场换血。
有人看到了赵本山缺席的遗憾,有人记住了沈腾的第一次亮相,还有人——比如我——看出了央视从那年开始,动了真格要甩掉老套包袱。
哈文刚接手总导演,手上没什么“赵本山情结”。
她是从编导干上来的,做过《幸运52》《非常6+1》,心里清楚:春晚这几年老掉牙的毛病,换几台词、加几个明星治不了。
年轻人不看,不是因为家里没电视,而是觉得这台晚会跟自己没关系。
赵本山呢,从1990年到2011年,是春晚的铁杆“钉子户”。
东北味、农村题材,笑点是有,可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亮红灯——脑溢血刚救回来,创作状态明显下滑。
2012年筹备,他团队送来的还是那套乡村喜剧模板,熟悉的桥段、熟悉的腔调。
哈文翻完本子,直接一句“不行”,就跟当年裁判不看回放直接判罚似的,干脆利落。
在外人看来,这动作够强硬:不给台柱子面子,还动了春晚的头牌。
可对哈文来说,这不是得罪谁,而是一个必须踩的刹车——否则语言类节目永远转不出新弯。
她的视线,很快盯上了开心麻花。
那会儿的开心麻花还只是舞台剧圈的口碑选手,都市幽默,节奏快,不靠丑化谁博笑。
沈腾是台柱子,1979年生,军艺毕业,2003年进麻花,舞台经验厚。
哈文听说他们在年轻人中有市场,就去接触。
结果第一次邀请,就被婉拒。
沈腾他们心里犯怵——春晚是全国直播,家长孩子一起看,他们那套反讽加包袱的风格,怕不合适。
哈文没放手,第二次上门谈,摆数据、说影响力。还是没成。
第三次,干脆带着团队去,分析利弊、拆解春晚观众心理,才算把沈腾说动。
2011年10月第一次联排,效果不错,观众笑了,但哈文觉得主题浅。
她的要求很明确:春晚小品,笑可以,但“意思”得摆在“意思前头”。
沈腾团队一开始不太接受——舞台剧的逻辑是笑点优先。可在春晚这个平台,不配合就没戏。
第二次审查,哈文又强调“得有正面元素”。
团队只好往故事里塞家庭温情,把原本偏冷的反讽,改成夫妻之间的情感弯子。
第三次联排,终于过了。
2012年除夕,沈腾演的郝建穿越到妻子怀孕前后,和黄杨、艾伦配合,把产前综合症夫妻相处演得既有笑声,也有温度。
播出当晚,郝建这个角色直接炸开,沈腾的名字第一次被全国观众记住。
赵本山缺席,东北味的那股子“熟人感”没了,观众一开始是失落的。
外界说哈文强势,不给老艺术家面子,还挑剔赵本山的本子。
可回头看,那是春晚一个必要的断舍离。
赵本山在春晚的二十年,功劳有,但也让语言类节目被某一种气质绑死了——农村、二人转、方言包袱。
全国观众的笑点,不可能永远停在原地。
沈腾的出现,虽然他自己当初也犹豫,但给春晚开了一条新岔路:都市题材、年轻语感、舞台剧式的节奏,哪怕在央视的框架下,也能活。
2012年之后,沈腾、马丽连续几年在春晚刷存在感,《今天的幸福》《扶不扶》成了新CP的招牌作。
开心麻花也顺势转战电影,《夏洛特烦恼》票房爆棚,沈腾成了“百亿影帝”。
而春晚这边,语言类节目数量直接腰斩——从鼎盛期的十几个,压到七个左右,少而精。
哈文的逻辑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让能上的节目不掉链子。
她那句“语言类节目缺乏市场推动,创作有瓶颈”,当年被骂得很惨。
可你不得不承认,网络视频、短视频一起来,观众看笑话的渠道多得很,春晚要想留住他们,必须换打法。
2012年的那一刀,有人说哈文太决绝,有人说沈腾是替代品。但十多年后看,这刀没砍偏。
赵本山时代的春晚,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沈腾登台的那一刻,春晚换了血,也换了笑的方式。
春晚不是谁的专利,它属于那个当下的观众。
哈文拒了赵本山、三次请沈腾,这个转型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春晚还能变。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