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剧组白玉兰奖铩羽而归,张若昀窘态尽显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7-05 00:00 1

摘要:说实话,这场白玉兰奖的结果一出来,剧粉哪怕嘴上说着“陪跑也很光荣”,心里多半还是堵得慌。谁又能想到,这么一部被捧成“现象级”的剧,三年两次陪跑,奖杯却偏偏就是摸不着。张若昀,微博热搜、B站鬼畜、豆瓣预测贴,统统玩得风生水起,等到真正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还是只

说实话,这场白玉兰奖的结果一出来,剧粉哪怕嘴上说着“陪跑也很光荣”,心里多半还是堵得慌。谁又能想到,这么一部被捧成“现象级”的剧,三年两次陪跑,奖杯却偏偏就是摸不着。张若昀,微博热搜、B站鬼畜、豆瓣预测贴,统统玩得风生水起,等到真正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还是只能在台下装镇定,强撑笑脸,这味道,外人看着都心酸。

明明是收视口碑双爆发,偏偏奖项就是轮不到自己,这事儿要说没点火气那是装高冷。数据堆在那里,腾讯视频Q1拉会员创纪录,豆瓣评分一路走高,海外平台都把范闲的表情包玩成了梗。可惜奖项评出来,热闹都归了别人,观众攥着手机刷弹幕,张若昀只能在镜头外喝闷酒。现实就是这么扎心。奖项要看什么?艺术高度,专业评审,还是剧粉的声浪?《庆余年》明明把网剧做成了行业标杆,怎么就成了“野鸡逆袭到凤凰,最后还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那只鸟?

有人说,白玉兰更看重剧本深度和表演的厚度,觉得《庆余年》太热闹、太流量,缺了点“正剧气”。可真要细抠,张若昀的范闲,二十多集里情绪起伏、细节拉满,跟老戏骨过招毫不掉线,哪一场不是生死局?哪一场不是汗水和膝盖换来的?导演说他拍到跪紫了膝盖,网友调侃要给他发个“剧组劳模”奖。可评委冷静得很,奖杯轮不到你,辛苦只能自己消化。

再看整个剧组,配角全员在线,编剧把权谋线盘得密不透风,制作组细节抠得掉头发。观众不是傻子,能看出什么叫用心。可就是这样一部剧,站在奖项门口排了两年队,还是被拒之门外。热闹归热闹,真正的荣誉却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行业内外都看明白了,网剧逆袭到头,还是得看脸色。那些年“网剧低人一等”的偏见,好像还没翻篇,哪怕《庆余年》把网剧做成了大剧,还是有人觉得它只是“流量爆款”。

张若昀的尴尬也不止是奖项没拿到,连续两年提名,最后都是陪跑。戏里是权谋之神,戏外却只能做“最佳陪跑”,这落差大得让人无语。每次官宣提名,微博评论区全是“范闲必拿奖”,等颁奖结果一出来,气氛立马降温。明明是收视率担当,演技被业内外盖章认可,偏偏就是差口气。成也范闲,败也范闲,大家记住的永远是那个“权谋少年”,可现实终究不是爽剧,哪有那么多一飞冲天的剧本。

有人说,这样的“窘态”其实挺真实。娱乐圈从来就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哪怕你业务能力再强,观众再爱看,奖项的归属有时候就是玄学。评委喜欢什么口味,行业风向怎么吹,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手,观众根本控制不了。有些剧天生带命,奖项就是轮不到你。粉丝在网上拼命刷热度,剧组只能在发布会上说“我们重在参与”,谁信啊?那是没办法的自我安慰。

再说句不好听的,张若昀这回的“窘态”,其实映射的就是整个行业的窘态。国产剧这几年,流量、热度、现象级、出圈,全有了,可在老一辈评委面前,年轻人还是得排队。85后导演、网剧团队、流量演员,谁想逆天改命都得付出代价。白玉兰奖敢不敢给新人,敢不敢认同行业新势力?这回,答案摆在那儿。看似热闹,实则冷静得很,奖杯还是属于“正剧气质”的那一拨人。现实题材、生活厚度、艺术标准,这些词听上去都对,但有时候就是太对了,让人觉得没啥新鲜气。

其实观众要的东西,很简单。谁把戏演活了,谁就该被记住。奖项是锦上添花,不是唯一标准。可偏偏,这个行业又如此看重奖杯,谁拿了谁才有底气,谁没拿就只能在采访里说“荣誉不重要,创作最重要”。归根结底,这就是一场看不见的较量,谁能熬到谁才有资格笑。张若昀,三十岁出头,已经是行业最能打的那一批了,非要让他做“陪跑王”,观众不服,自己也未必服。

说完了奖项,再说说剧本身。陪跑归陪跑,《庆余年》这波热度、这波现象,放在整个国产剧历史上都是能写进教科书的。网剧翻身仗打得漂亮,流量变现、文化输出、行业口碑通通有了。就算奖杯没捧到手,观众的认可已经是最大的奖赏。张若昀的范闲,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奖项没给,观众给了,这才是最扎实的底气。

至于下回还能不能翻盘?谁知道呢。行业就是这样,明天会发生什么,没人能说准。今天陪跑,明天也许就是赢家。反正观众还在,流量还在,热度还在。张若昀的尴尬、剧组的无奈、行业的矛盾,全都写在这一次白玉兰的陪跑上。奖杯只是奖杯,生活还是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站在台上。反正,这戏还得继续演下去,奖项再重要,也没观众的心重要。

来源:影视热评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