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公映!《731》撕开历史疮疤,重现侵华日军滔天罪行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02:29 1

摘要:当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这个镌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国耻日时,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选择这样一个特殊日期上映讲述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制作方的用意不言而喻,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历史创伤?商业电影与民族记忆的

9月18日:当《731》上映日撞上国耻日,我们该如何安放这份沉重的记忆?

当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这个镌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国耻日时,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选择这样一个特殊日期上映讲述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制作方的用意不言而喻,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历史创伤?商业电影与民族记忆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沉重的历史题材如何避免沦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

731部队的罪行早已超出人类想象的边界。在哈尔滨郊外那座被称为"恶魔工厂"的设施里,日本军医将活人称为"原木",进行着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战测试等令人发指的行为。据史料记载,至少有3000人在此丧生,而实际数字可能高达数万。这种将科学理性推向极端畸形状态的历史,构成了现代性黑暗面的典型案例。电影《731》试图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本身就具有填补公共记忆空白的意义——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对这段历史的呈现远远不及南京大屠杀等其他 wartime atrocities 来得充分。

然而,定档9月18日的决定却让这部影片承载了超出其本身的重负。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侵华的开端,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叙事中的重要节点。选择这一天上映,制作方显然有意强化影片的民族创伤记忆功能。这种操作既可能唤醒公众的历史意识,也可能陷入简单化的国族主义情绪动员。历史学者王希曾指出:"记忆需要适当的载体,但过度仪式化的纪念反而可能导致记忆的僵化。"当商业电影主动将自己嵌入国家记忆的官方叙事时,艺术表达与历史教育之间的张力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从市场角度看,《731》的档期选择堪称高明。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功,《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影片证明爱国情怀与票房收益可以并行不悖。将影片上映日与重大历史纪念日绑定,能够有效调动观众的集体情感,形成社会话题,进而转化为观影动力。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具有明确历史纪念意义的影片在相关日期前后上映,首周票房平均能高出同类影片15%-20%。《731》的制作方显然深谙此道。

但问题在于:当历史创伤被包装为文化商品,当民族苦难成为营销噱头,我们是否正在无意识中完成对记忆的另一种消费?德国学者阿多诺曾警告:"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不是说要禁止艺术表现苦难,而是强调任何对极端暴力的再现都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与反思距离。电影《731》如果仅仅满足于用特效呈现人体实验的恐怖场景,用情绪化的叙事激发仇恨而非思考,那么即便票房成功,在历史教育层面也可能是失败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社会中的记忆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淡漠令人忧虑,某高校调查显示,近40%的00后大学生无法准确说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年份;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又充斥着简单化的历史类比和情绪化的仇恨言论。《731》上映后,我们很可能会看到这两种反应的极端表现:要么是漠不关心的娱乐消遣,要么是未经反思的愤怒宣泄。两者都无助于形成健康的历史意识。

面对这种困境,或许我们应当期待《731》能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元叙事,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优秀的战争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它们展示了多少暴行,而在于它们揭示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多维面相——既有令人心寒的残忍,也有温暖人心的善意。如果《731》能够不仅展现日本军医的暴行,也探讨科学伦理如何被军国主义扭曲,普通人在体制中如何异化为恶魔,那么它或许能成为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而非简单的民族情绪触发器。

9月18日去看《731》,应该成为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冲动的情感消费。观众不妨自问:我为何要看这部电影?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还是为了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是为了宣泄仇恨,还是为了思考和平的可贵?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对待历史创伤的健康态度是"记得足够多以保持警惕,但不过多以致无法前行"。在这个意义上,《731》的价值将不仅取决于它如何呈现过去,更取决于它如何帮助我们面对现在与未来。

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我们与历史的对话才真正开始。这场对话需要的不是廉价的眼泪或愤怒,而是冷静的审视与持续的反思。唯有如此,9月18日这个日子才能超越单纯的"勿忘国耻"口号,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苦难与希望的真实纽带。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