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你永远可以相信歌手的审美”,真的吗?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05 06:06 1

摘要:在综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湖南卫视的《歌手2025》始终是观众瞩目的焦点。2025年7月4日直播当天,节目组推出“你永远可以相信歌手的审美”宣传话题,本欲彰显节目格调,却引发了一场关于音乐审美的激烈讨论。

在综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湖南卫视的《歌手2025》始终是观众瞩目的焦点。2025年7月4日直播当天,节目组推出“你永远可以相信歌手的审美”宣传话题,本欲彰显节目格调,却引发了一场关于音乐审美的激烈讨论。

官方视角:歌手审美是舞台艺术核心

节目组对歌手审美有着极高的定位。在舞台艺术性方面,陈楚生的《像疯了一样》,以柔中带稳的嗓音,将歌曲里悲伤与坚韧交织的情感细腻地呈现,仿佛用音符绘制出一幅诗意地图;长达9分钟的《大梦》,更是用口琴、萧等民族乐器,融入人生不同阶段的哲思,探讨生命的意义。单依纯的《梦一场》,凭借“雪般纯净的嗓音”,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体验,治愈人心。而米奇·盖顿的《Yoü and I》,舞台预告便强调“自由野性美”,充满悬念。

在国际化审美融合上,节目不遗余力地展现国际歌手的魅力。巴西歌手艾莉西亚·伊芙琳被形容为“未被定义的音乐精灵”,她将自然与民族灵感融入流行乐曲;美国歌手格瑞丝·金斯勒则展现出欧美风格的强大情感张力,她们为舞台注入多元色彩。

争议浮现:审美疲劳与接受度困境

然而,观众与乐评人对此却有着不同看法。GAI周延多次因风格问题被批,从《兰花草》到《长路漫漫任我闯》,江湖说唱风虽有特色,但也让部分听众产生审美疲劳,质疑其“缺乏突破”。单依纯在演唱《珠玉》时,复杂的编曲被指“炫技”,脱离大众审美,而她被指模仿王菲的咬字和唱腔,也让一些观众感到倦怠。

艺术性与大众接受之间的割裂也十分明显。陈楚生的《大梦》被乐评人流水纪誉为“多元审美的救赎”,认为其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呼吁听众接纳这类有深度的作品;但丁太升却批评其“懦弱自怨,价值观扭曲”。火星电台乐队的《坦白》,因咬字不清、编曲实验性强,尽管有着独特的艺术表达,却只获得第六名,凸显出乐队风格与大众审美的冲突。

国际歌手与中国歌手的风格差异,也暴露了观众投票时在技术、情感与风格权重上的分歧。米奇、格瑞丝等国际歌手的“技术流”演绎,与陈楚生、卫兰的抒情风格截然不同,在投票环节中,这种差异被放大,引发争议。

深层剖析:何为可信的审美?

在这场讨论中,何为“可信的审美”成为核心问题。乐评人流水纪指出,《珠玉》引发的争议,反映出当下听众的“浮躁心态”,大众在娱乐时代,审美趋向碎片化,难以静下心来欣赏非情爱主题、有深度的作品,就像阅读不能只局限于通俗文学,音乐也应接纳多元风格。

歌手个人审美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陈楚生被多次强调具有“作者意识”,他的选曲如《将进酒》《轻描淡写》,都巧妙融合个人经历与文学性,逐渐形成稳定且独特的艺术标识;而单依纯与制作人常石磊合作,虽在某些方面实现“长板极致化”,但常石磊的编曲有时过于堆砌,反而影响了单依纯的演唱表现。

此外,节目机制与审美之间也存在冲突。《歌手》的竞技属性,使得部分歌手为了迎合观众和比赛,陷入“高音”“煽情”的套路,一些风格独特的歌手如黄宣、袁娅维惨遭淘汰,被批“审美倒退”。

网友态度:支持与质疑并存

网友对这一话题的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该话题体现了对艺术表达的尊重,陈楚生粉丝坚信他的音乐“经得起时间考验”,单依纯粉丝肯定她的“前沿审美”;质疑者则讽刺话题是“营销过度”,直言“去年今年都不信”,批评节目用口号掩盖审美单一化的问题。

“你永远可以相信歌手的审美”,这一话题本质是节目组的营销话术,却折射出艺术探索与大众接受的平衡难题、国际化潮流与本土人文表达的审美冲突,以及商业竞技节目对多元音乐生态的筛选机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歌手的审美能否真正被“永远相信”,既取决于他们艺术表达的真诚度与突破性,也依赖于观众能否对深度作品保持耐心。

来源:莫多摩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