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十二岁那年,他才凭着《济公》火遍大江南北,在这之前,他演了七十九个龙套角色,在无数舞台和镜头前跑了三十多年,他不是没机会当主角,只是那股“戏痴”的劲儿,让他不愿将就。
他被誉为“活济公”,一生为艺术付出,对待他人慈悲,然而,九十一岁高龄的他,春节没有和子女团聚,反倒是胡歌、陈龙探访了他在养老院的朴素房间。
九十一岁的“活济公”游本昌,春节没等来儿女绕膝,反倒是胡歌、陈龙推开了养老院的房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爷子,晚年生活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游本昌这个名字,几乎和“济公”画上了等号,但他并非一夜成名,而是用大半辈子,熬成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活佛”。
五十二岁那年,他才凭着《济公》火遍大江南北,在这之前,他演了七十九个龙套角色,在无数舞台和镜头前跑了三十多年,他不是没机会当主角,只是那股“戏痴”的劲儿,让他不愿将就。
哪怕是几句台词的小人物,他也要翻烂原著,把角色的魂给摸透了,演济公时,那著名的吃肉镜头,一块臭掉的长毛鸡腿,他张嘴就啃,只为屏幕前的一个“真”字,为了拍一场挨打的戏,他让对方用真板子打,结果腰伤复发,硬是挺了下来。
如果说荧幕上的济公是游戏人间的神佛,那生活中的游本昌,就是个身体力行的“活菩萨”,他爱惜羽毛,从不为钱拍烂片,妻子患癌,他正当红,却能毅然推掉所有片约,回家照顾妻子整整四年,直到她康复。这份情义,比任何角色都动人。
到了古稀之年,他心里还燃着一团火,想把话剧《弘一法师》搬上舞台,为了体验角色,他甚至真的剃度出家,八十岁时,为了筹集经费,他二话不说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这份为艺术倾家荡产的魄力,世间罕有。
他不仅对艺术虔诚,对众生也怀有慈悲,他常年资助贫困学生,捐建希望小学,活得就像他演的济公一样,普度众生,不求回报,就像《繁花》里的“爷叔”,看透世事,却依然坚守自己的道。
在感情生活中,游本昌与妻子杨慧华相濡以沫,感情笃深,他们有一儿一女,本该是世人眼中最圆满的家庭。
女儿游思涵是编剧,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常伴父亲左右,游本昌曾说,女儿是他的“精神支柱”。
儿子游智超则走了另一条路,他从导演系毕业,却一头扎进了金融圈,远渡重洋打拼,成了别人口中的“金融大鳄”,但与家人的联系,似乎更多停留在了视频通话里,在父亲的现实生活中,他的身影显得有些模糊。
孙辈也各有天地,大孙女在海外生活,因分享奢华消费惹来过一些议论,小孙女则留在国内,学习传统戏曲,还曾与爷爷同台献艺,一家人,看似和谐,却又像隔着千山万水。
这样的家庭情况在今年尤为的明显,年初,九十一岁的游本昌突然病危,被送进手术室抢救。
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时,作为“精神支柱”的女儿游思涵,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如果情况危急,拒绝过度抢救。她的理由听起来也合情合理——她希望父亲活得有质量,而非仅仅延长没有意义的生命长度。
然而,游本昌自己却顽强地挺了过来,康复后,他在公开场合坦言:“我差点死了一次,幸亏最终活下来了。”话语里,是对生命的无限眷恋。
最耐人寻味的一幕发生了:正是在这次大病初愈之后,游本昌搬进了养老院,他对外解释,是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可这个时机实在太过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究竟是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还是亲情博弈后的“无奈妥协”?
胡歌他们探望时流出的照片,揭开了养老院的真实面貌,那不是什么豪华疗养中心,而是一个朴素到有些简陋的地方。
房间不过二十来平,四个人合影,甚至要挤在一张小床上,这与人们想象中明星光鲜的晚年生活,反差巨大,关于他住了多久,说法不一,有人说近二十年,也有人说病后才来。但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个有儿有女的老人,为何最终独居于此?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春节。
也或许,我们都想错了,对于一个演活了“疯癫和尚”、参透了“弘一法师”的人来说,世俗的圆满或许早已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他一生都在寻找精神的净土,摆脱俗事的牵绊。
养老院,于他而言,可能不是“被遗弃”的孤岛,而是主动选择的“桃花源”,在这里,没有家庭的琐碎,只有内心的清净,看他九十一岁依然精神矍铄,谈吐优雅,逻辑清晰,这份生命力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看到的凄凉晚景,或许正是他选择的自在人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本文信源:上观新闻《92岁游本昌入党,胡歌陈龙转发称其“一生的榜样”,女儿揭秘76年一夙愿》
闽南网《胡歌陈龙去养老院看望游本昌 “爷叔”激动得拍起了手》
来源:今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