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一点,同样都是抗日题材的电影,《八佰》《南京!南京!》当年上映时风平浪静,而《南京照相馆》和《731》却像是捅了马蜂窝,不仅日本方面跳脚抗议,连国内都暗潮汹涌。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一点,同样都是抗日题材的电影,《八佰》《南京!南京!》当年上映时风平浪静,而《南京照相馆》和《731》却像是捅了马蜂窝,不仅日本方面跳脚抗议,连国内都暗潮汹涌。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以前拍抗日电影没事,现在拍就惹出这么大动静?答案可能很简单——因为《南京照相馆》和《731》拍得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某些人坐不住了。
日本领事馆的"温馨提示"和23条外交抗议
《南京照相馆》上映才一周,日本驻华机构就坐不住了,直接发布"温馨提示",呼吁在华的日本人避免使用日语,生怕刺激到中国观众的情绪1。这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你们要是心里没鬼,慌什么?
更离谱的是,日本外务省24小时内向中国递交了23条外交抗议,要求《731》改片名、删减70%镜头,甚至想把"731部队"包装成"旧日军防疫部队"。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此地无银三百两"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八佰》和《南京!南京!》当年可没这待遇。日本方面连个屁都没放,更别提什么外交抗议了。
为什么?因为这两部电影虽然也是抗日题材,但要么聚焦于中国军人的悲壮(《八佰》),要么试图展现"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南京!南京!》),并没有直接戳到日本军国主义的痛处。
而《南京照相馆》和《731》不同,它们直接还原了历史罪证,把日本当年干的事原原本本拍了出来,这才是让日本方面跳脚的根本原因。
国内的反常抵制:从"太血腥"到"煽动仇恨"
更诡异的是,这次不仅是日本方面反应激烈,连国内都冒出一堆莫名其妙的抵制声音。有人批评《南京照相馆》"画面太暴力,不适合暑期档",担心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可问题是,这部电影对暴力场景的处理已经相当克制,许多镜头都是通过暗示而非直接呈现,比如婴儿被摔的场景只给环境音,没有血腥画面。相比之下,《八佰》里的血肉横飞、《南京!南京!》里的强奸戏码,当年可没人说"太血腥"。
更离谱的是,有人指责《731》"煽动民族仇恨",要求电影下架。可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揭露历史真相,怎么就成"煽动仇恨"了?难道揭露纳粹集中营的纪录片也是在"煽动仇恨"?这种逻辑简直荒谬。
有趣的是,这些批评声中,60%的IP地址来自东京,举报内容与日本外务省的声明一字不差。这不禁让人怀疑,某些人到底是真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是在替谁当打手?
为什么以前的抗日电影没被针对?
说到底,《八佰》和《南京!南京!》之所以没被针对,是因为它们没有真正威胁到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叙事。
《八佰》讲的是中国军人的牺牲,日本方面可以假装没看见;《南京!南京!》试图展现"战争中的人性",甚至给了日本兵不少内心戏,这种"平衡叙事"恰恰是日本右翼可以接受的。
但《南京照相馆》和《731》不同,它们直接还原了历史罪证,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摊在阳光下,这才是让某些人真正害怕的地方。
《南京照相馆》里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日军摄影师伊藤喂野狗吃饭团,脚下却踩着平民尸体眼皮都不抬。
这种冷酷的对比,直接撕碎了所谓"旧日军只是执行命令"的谎言。而《731》更是直接还原了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反人类罪行,连日本右翼都没法狡辩。这样的电影,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反向认证:日本越抗议,电影越成功
有趣的是,日本方面的过度反应反而成了电影最好的宣传。《南京照相馆》上映11天票房突破10亿,预测最终可能冲50亿;《731》虽然遭遇撤档传言(而证实没拿到龙标),但关注度不降反升,定档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后更引发全民讨论。
这充分说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日本越跳脚,越证明电影拍对了。
以后拍抗日电影,或许可以有个新标准:如果日本领事馆没发警告,那这部电影大概率是扑街货;如果日本外务省急得跳脚,那说明导演干得漂亮。
《南京照相馆》和《731》的遭遇,恰恰反向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只有真正触及历史真相的作品,才会让某些人如此恐慌。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