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荞木:我们最近发现,其实公司里有很多追星女孩。在经历了最近众所周知的某举报事件之后,我们编辑部的Jiarui就内心复杂了。
1.
花等价的钱,买等价的快乐
荞木:我们最近发现,其实公司里有很多追星女孩。在经历了最近众所周知的某举报事件之后,我们编辑部的Jiarui就内心复杂了。
Jiarui:是这样的,事件发生了之后,确实好多人私信我说你还好吗?我想说我有什么不好的?不过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老房子着火历程。
去年年末感情生活不太顺利,然后看了某19年夏天最热古装片后,就疯狂陷入了某对CP,看着他们合体会掉眼泪的那种真情实感。但由于我的年龄真的比较大了,这种狂热的状态没有持续很久,所以其实在那起事件发生之前,我已经慢慢地退股了。
猫猪喜:如果撇开感情生活不说,当时你为什么会突然陷入追星的状态?
Jiarui:其实我从初高中就开始看耽美小说,所以有一个基础在,但十来二十年前的明星是很遥远的,和今天无孔不入的追星不同。现在我只要一打开微博,就有无数人来给你解读这个眼神是什么意思,那个唇语是什么意思,把糖点全列出来,你吃就好了,是一种很简单的快乐。
猫猪喜:我们上一个年代的追星方式是非直接的,但是现在的偶像很多都是养成系。你可以打榜、投票、刷代言,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明星的地位,从而得到某种互动或回馈,这点会让人很上瘾。
当年的追星我觉得也是一种信仰,但跟现在的这种近乎宗教化的信仰完全不一样。那时追星很有距离感,看着他然后崇拜就好,但现在的追星会有股强烈的参与欲望。
猫猪喜:有的粉丝会把自己现实生活的无力感转接到改造明星这件事上,然后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一种掌控感,这是和以前很不一样的一个变化。
但这样的后果是,一旦这个人出现了不符合自己原本期待的变化,粉丝就会产生非常大的背叛感。
荞木:这就是所谓的「偶像失格」。现在感觉对偶像的标准越来越高,偶像失格的标准也越来越低。比如你谈恋爱失格,抽烟也失格,甚至说一些不政治正确,或不够政治正确的话,也是偶像失格。
但我一直很疑惑,偶像失格是因为粉丝会对他有某种投射,因为你在他身上花了太多的钱和精力,所以觉得他像是你的一只股票,如果贬值了就会有损失的感觉,这样吗?
但究竟是谁教导你去为他花钱花时间,为他投入过多精力?我自己其实不算追过星,但是从小到大一直在看着身边各种朋友在追。
后来有一个能让自己心态比较peace的方法是,花等价的钱,买等价的快乐,不要投入过多的钱。如果你觉得你花的钱已经比你获得的快乐多了,这部分的钱就不要花,因为到最后这部分钱一定会变成你的怨恨。
猫猪喜: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消费社会。在消费主导一切的情况下,明星偶像变成了一种消费的商品。这背后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能自转起来的模式。
所以你问谁在教导,我觉得全社会都在助长这种气氛。因为一些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当你无力去重新定义你的阶层和自我,或者无法改变你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时,然后发现消费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你就很容易陷进去。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偶像市场和追星市场,根本来讲是个资本游戏。
荞木:对,而且我觉得这个框架越来越完善,教导是越来越有力。我们回溯一下,在小时候还追韩星的那会儿,当时真的不确定我们的钱是否能花到他们手里,所以买画报或唱片都是为了自己高兴。
现在的内地娱乐圈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教导力非常强。例如你开始追某位明星后,就不断会有人追问你,你为他打榜了吗?你为他付出了多少你就爱他了?
如果你是CP粉的话还会问你是不是歪屁股,你更偏哪边?这也太奇怪了,为什么追星还有人来问我屁股是哪边?你会觉得问一个小孩,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但是问一个CP粉你更喜欢哪个就很正常,凭什么?
荞木:现在感觉流量明星们最重要的角色都是产品销售,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流量,最后都是为了带货。
Jiarui:还有打榜这件事。比如说某音乐平台有个榜,粉丝花钱去打,但那个钱不会落到偶像身上,它只会帮他和平台建立更好的关系,然后平台可能反过来回馈更多的资源,类似一种公关逻辑。
偶像逐渐就变成了一个公司,有很多的利益方在拉扯着他做这样那样的事,而他只能原地不动。
猫猪喜:所以最后变成了一个资本游戏,所有人都是其中一环,明星可能在正中间,但流量明星一代又一代地过去,他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2.
当追星职业化,就有大佬和小白之分了
猫猪喜:我感觉我们小时候喜欢某一个偶像,是为了追求一种理想化的人格,或者说某种理想化的自我。那是很私人的经历。
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技术让所有信息都公开化了,榜单数据都公开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形成了一个竞争机制。你在里面就不自觉地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PK,为了证明谁付出得更多,爱得更多一点。
所以能不能说是技术或者背后的运营机制,造成了追星的畸形变异?
荞木:我是感觉现在的追星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和购物的方式。 比如每年夏天都有朋友拉我去吃肯德基,然后反复购买Olay和力士。那些产品不变,她也不变,只是她粉的人变了。
她每年都在干那些事情,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如果以后不追星了,就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也不知道网络生活可以去干什么,例如去哪个社群交流或吵架。
所以我觉得现在追星有点像是找到了一种副业。你从这一行辞职之后,你不会选择退休,但会选择进入下一个行业。现在已经很少第一次追星的粉丝了,大部分粉丝都是非常熟练的,因为在这之前已经追过很多个,每半年就会换。
猫猪喜:你应该拿出粉丝流动论。
荞木:之前有一本写同人文化的书叫《文化盗猎者》,那里面讲同人文化的爱好者就是游牧民和盗猎者,会在不同的草场上流动,在上面获取滋养,然后换下一个地方。
荞木:现在粉圈的阶级形态有点像是,我花的钱越多,就越有话语权。粉丝们相遇就像武林高手打架,开始前先告知对方自己的实力,然后弱的一方退出。
猫猪喜:如果从我们现在的年龄阶段去想,会觉得这是蛮幼稚的一件事。你为什么需要通过跟另一个人比较,才能得出我有多爱这个人呢?
Jiarui:我是进圈比较晚的,所以很清楚在你前面的人会比你了解得更多,例如我总是会问荞木一些追星的事。当你知道那个人比你知道得更多时,你就会自动闭嘴。
猫猪喜:但你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心态。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都喜欢一个明星,就会去比较谁付出得更多,谁更爱他?
荞木:甚至还会有大粉催销量的行为,例如说,你们有喝这几杯奶茶的钱都不去支持一下你哥哥,你是真的爱他吗?
猫猪喜:我就说这很可怕,背后总有一种利益在驱动,潜移默化地告诉你,“你要是不花这个钱,你就是不爱他哟”,像在洗脑似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金钱也是低门槛的爱。粉丝不需要有摄影技巧,P图技巧,或者剪视频技巧,只要有钱就可以表达爱意了。
3.
偶像失格的界限在哪儿?
荞木:现在粉圈出现了另一种政治正确,就是做公益慈善,因为无论如何这肯定是对的。
猫猪喜:主要是因为慈善的概念,它本身好像是无害的,不管你怎么做,慈善总是好事吧?就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个事情。
荞木:之前有人说粉随正主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别人就会说,你们当初给他捐的门槛他都认了,现在为什么你们闯的祸他就不认了?这就无法反驳了。
猫猪喜:当做公益变成了一种公关手段,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公平地看待这件事,因为毕竟做了好事。
但如果退一步讲,今天一个明星犯了某个错误,违法行为不说,假设是一个道德上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就要完全否定这个人了?对于明星偶像这种有影响力的人的评判标准,或者说底线应该是什么?
Jiarui:你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就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粉丝。像王菲,不管她干了什么事,她的粉丝都还是粉丝,也不会期待她去做慈善或者干嘛。
猫猪喜:可能还是在于你对明星的不同期待吧。以前的刘德华也好,王菲也好,颜值是一部分,但他们还是有作品拿得出手的。而现在的偶像明星,更多还是靠打造出来的人设,以及粉丝的二次创作。
所以当偶像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他和粉丝的关系,以及整个市场呈现出来的形态也随之改变了。
现在我们就很难看到以前的巨星,有实力且性格鲜明。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偶像都是去个性化,千篇一律的模样?
林蓝:没办法,有太多利益拉扯,明星就只能待在圆圈最里面的安全区。
猫猪喜:还有黑料这种事情。我记得前一阵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对比以前和现在明星的微博发言。现在明星的微博都有团队在管,然后就成了去人格化的状态。说话基本不带真实情感,也没有什么个人表达,基本就是代言和必须转发的东西。
以前的明星都把微博当成私人账户,所以有很多鲜活的个人形象。现在感觉也是因为整个社交网络的变化,导致大家再也不敢去暴露真实的一面,因为都怕这些最终会变成伤害自己的黑料。
林蓝:所以大家都跑去玩Instagram了。
荞木:你在微博上说什么都可能是错的,说什么都会被截图,十年前截图也能被翻出来,所以最后都选择了不说。
猫猪喜:对,那种挖坟真的很可怕。相当于拿着一根道德大棒盯着你,可能十来二十年前无意的一句话都能变成今天的证据,然后我就可以用道德大棒直接把你打死。
我们不是都很认同王小峰老师说的那句话吗?就是技术改变了大家对于话语权的认知,但其实很多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跟上技术的变化,但又被推到了最前面。
荞木:就是自行车架大炮。
猫猪喜:对,太形象了。现在你没有办法跟粉丝进行平心静气的讨论,所有对话最后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咒骂。
荞木:所以现在粉圈里,嘴臭和会吵架成为了和画画,剪辑,花钱,并列的一个技能。我们可以称之为战斗粉,经常出现在反黑组里。
林蓝:如果Jiarui回到当初追CP的状态,以你对他们的喜欢程度,有什么行为你是不能接受的?例如说突然谈恋爱或者是抽烟之类。
Jiarui:我都可以接受,抽烟有什么不行的?
荞木:我觉得现在很多追星族年龄都比较小,不仅做什么事被教导,甚至连什么事能接受或不能接受,都是被教导的。相当于追星变成了一件塑造价值观的事,追星的群体变得越来越紧密,我挺害怕这个的。
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的流逝。在明星逐渐放弃了他的话语权后,就流动到了一些大粉上。追星就变得宗教化了——明星是一本圣经,他的粉头就是传教士,有解读这本圣经的权力。
粉头们其实也算KOL了,他们也会说一些很有煽动力的话,但因为很多狂热粉丝年龄不太够,就很难独立判断粉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看到评论和转发都同意粉头,你更难跳出来想清楚。
4.
为什么粉丝容易不理性?
荞木:我们之前不是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中立的观点不会有水花,但如果你把它拆成两个偏激的观点,就会各自收获一帮粉丝,这就是互联网的特点。
因为粉圈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粉头们当然要利用这种特点,所以不会有中立的粉头,你也很难在互联网粉圈里收集到中立的信息。
荞木:大家追星的时候是不太愿意思考的,因为追星就是图个放松,和打游戏时的状态差不多,也就很容易骂人。你会觉得我都工作学习一天了,怎么能要求我在追星的时候辩证地思考?
甚至,现在连脱粉回踩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就是我不粉了之后,原本所有的爱会转变成恨,然后就变成了咒骂。有点像男女朋友分手了以后互骂的心态。
自己消化这份失落是一种消耗,但如果把它转变成愤怒和恨意,你就爽了,然后就可以腾空心情去爱下一个。
林蓝:你这个理论让我想通了。EXO的某位成员前阵子不是恋爱、结婚、生子,一天之内三连曝嘛,然后很多粉丝就去骂他,要求退团,我当时就很不理解,恋爱结婚难道不是人权吗?
对于很喜欢他的粉丝来说的确难以让人接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等于你跟一个渣男分手,你是希望他藏着掖着很久,还是说一天之内跟你直接分手,不拖泥带水?如果是跟渣男分手的话,肯定是越快越好。
荞木:而且跟渣男分手你是默默舔舐伤口爽,还是和姐妹一起去骂他爽?
猫猪喜:所以要把网络空间当成另一个平行世界。它就是一个短暂的情绪宣泄,反正大家日后不相见,就互相发泄一通,转头走人就好了。还是不要太当真,这就是个游戏。
Jiarui:这个边界感觉就很奇怪,粉丝要讲权利义务对等吗? 义务可能是我爱你,我关注你,那我的权利是什么?
荞木:这就是商家营造了“爱他就为他花钱”的政治正确。但是没有无缘无故,不需要反馈的爱的。你为他花了这么多钱之后,当然就会要反馈和参与度,就是能插手一些规划。
但首先,为他花钱这一点不是偶像要求的,是商家要求的。完了你花钱之后就开始要权利,要了之后花更多的钱,这就转起来了。
5.
自愿的游戏
荞木:现在有很多种类的粉丝。比如女友粉、妈妈粉、正苏、逆苏。偶像只要出席一个活动,被拍了一些照片,任何角度的粉丝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磕的东西来嗑个痛快。
猫猪喜:那偶像也蛮可怜的,他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我。那些切面都是粉丝二次创造出来的,或者说被过度解读的,这时候明星本身就成了一个空壳和一堆意念堆砌起来的神。
林蓝:当年韩国有一个很厉害的女爱豆李孝利,现在已经结婚安定了。她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她跟成员们准确来说是工作关系,等于说你跟你的同事也不会永远不能分开。
但在粉丝眼里,她们就是超好的朋友,所以当出现了裂痕,粉丝就会觉得非常接受不了。当然这没有办法,因为公司总会营造出一些假象。
荞木:就是公司让你不理性,你不理性了之后,大众又要骂你。
林蓝:所以我现在觉得粉丝惨,明星本身也很惨,都是资本的错。
猫猪喜:但其实这是一个自愿的游戏,明星本身也获利了对吧?粉丝追也是一个自愿加入的过程,在这之中很难说真的有人摁着你的头,逼你说你必须爱他,必须为他花钱,只是说被营造出了这样一个氛围。但粉丝似乎是更惨的一方。
荞木:所以我个人就把追星这件事当成无人售货商店。你在里面获得多少快乐,你觉得值多少钱就付给他,然后离开的时候,就不要再有太多的怨恨。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