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2亿!人民日报怒赞《戏台》,院线经理连夜改排片,观众熬夜抢票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7:03 2

摘要:2025年暑期档,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大场面的电影杀疯了。 陈佩斯抵押北京房产拍的《戏台》,上映5天票房冲到2.47亿,把古装大片《长安的荔枝》甩在后面。 影院经理们连夜改排片表,因为黄金档塞满《戏台》场次还不够,连凌晨加映都坐满了人。

2025年暑期档,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大场面的电影杀疯了。 陈佩斯抵押北京房产拍的《戏台》,上映5天票房冲到2.47亿,把古装大片《长安的荔枝》甩在后面。 影院经理们连夜改排片表,因为黄金档塞满《戏台》场次还不够,连凌晨加映都坐满了人。

豆瓣开分8.3,人民日报下场点赞,但资本早就给这片判了死刑:投资撤资5次,预售票房仅14万,排片挤到上午10点冷门场。 谁都没想到,最后是一群白发观众拄着拐、80后拖家带口冲进影院,把这部“老掉牙”的戏抬上了票房神坛。

这部戏差点胎死腹中。 2015年陈佩斯想拍电影版《戏台》,投资人一听“话剧改编”“民国戏班”直摇头。 筹备八年遭遇五次撤资,最狠的一次投资人直接抽走6000万,剧组账上只剩几百块。 陈佩斯咬着牙把房子抵押了,老搭档朱时茂偷偷塞给他100万养老金,黄渤零片酬出演还倒贴150万。 宣发费只有400万,连热搜都买不起,同期某流量明星新片宣发砸了4800万。

上映前连影院经理都唱衰。 全国排片率不到8%,黄金场次全是《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这类商业片。 《戏台》被扔在早10点和午夜场,有观众吐槽:“想看陈佩斯得熬夜或早起,比上班还拼。 ”朱时茂急得睡不着,放话票房扑街就天天搬小板凳坐影院门口。

转折点来自第一批观众。 看完电影的人冲上社交平台刷屏:“五年来看过最干净的喜剧”“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抖音话题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播放量破亿,一群80后带着父母冲进影院。 南京IMAX厅过道蹲满加座观众,北京大爷买包子用戏腔吼台词。 数据更打脸:上座率飙到72%,复购率27%,40岁以上观众占比47%,这群被资本判定“没有消费力”的人,包场刷票像买菜。

人民日报的锐评直接掀了行业底裤。 文章标题叫《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矛头直指三大怪象:流量明星抠图拿天价片酬,老艺术家得赌上棺材本拍戏;资本宁可砸钱给热搜烂片,也不给好作品排片机会;观众明明渴望真诚作品,院线却把黄金档全喂给特效快餐。

电影里全是讽刺现实的“神操作”。 军阀拿枪逼戏班改《霸王别姬》词儿:“霸王不能输! 必须东山再起! ”明摆着骂资本乱改剧本。 包子铺伙计大嗓儿被忽悠上台当“名角儿”,讽刺当下“流量够大,狗都能当主演”。 最扎心是班主侯喜亭跪地哭喊“为活命啊”,后台演员护戏箱的手在抖,像极了打工人在甲方面前硬挤的笑脸。

黄渤演活了一个小人物。 他演的包子铺伙计从怂包变戏痴,被枪指着还吼“戏比天大”。 拍淋雨戏时他主动要求重来20遍,陈佩斯在监视器后抹眼泪。 而某些年轻演员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热搜买得飞起,表演却像AI读稿。流量明星新片豆瓣4.8分,靠1200万热搜费3天票房破亿;《戏台》零宣发靠观众自来水,硬生生逆袭成黑马。

票房数字越亮眼,越照出行业畸形。 影片成本1.3亿,要3亿才能回本。 眼下2.47亿的成绩,意味着每10个观众里要有6人二刷才达标。 更残酷的是受众断层:县城退休教师、国企老工人组团包场,但00后观众占比不到15%。 有影院经理坦言:“这片后劲不足,年轻人都追《南京照相馆》去了。 ”

资本的反应更寒心。 票房破2亿后,曾经撤资的投资人又找上门谈续集。 与此同时,网上冒出一堆“情怀收割”“审美过时”的骂声。 最魔幻的是,部分影院刚给《戏台》加满黄金场,转头又抽排片给新上的商业片。 观众刚擦完眼泪,就看到热搜某顶流新片定档登顶。

陈佩斯的路演现场像一堂艺术课。 71岁老头穿着旧夹克,说到“戏比天大”时眼里的光没灭过。 有大学生问他为什么不用流量明星,他答:“祖师爷传下来的玩意儿,不是给数据打工的。 ”台下观众举着“陈佩斯我们养你”的灯牌,后排大爷吼了句:“角儿! 值! ”。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