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于和伟再破天花板,这一次,他让唐国强和整个娱乐圈沉默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5 06:03 1

摘要:如今,他不再是蹦迪出圈的叔圈顶流,也不是《觉醒年代》中意气风发的陈独秀。

在很多人看来,54岁已经到了演员生涯的“后半场”。

但于和伟偏偏不认输。

如今,他不再是蹦迪出圈的叔圈顶流,也不是《觉醒年代》中意气风发的陈独秀。

他用一场转型,彻底打破了属于唐国强的影坛神话,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

从《新三国》到《我是刑警》,再到最新主旋律巨制《伟大的长征》。

这一次,娱乐圈不得不认真看他一眼。

1

过去几十年,能演毛主席的演员都被贴上了一个标准:神似、形似、言行一致。

古月是最早一批成功塑造毛主席的演员,他的表演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亲自认可。

随后是唐国强。他塑造的领袖形象,沉稳、克制,甚至在《建国大业》中一个吞咽喉结的小动作,便成为银幕经典。

唐国强把“教员”演成了一种风格。

但风格也是牢笼。

当王仁君第五次出演毛主席、在《浴血荣光》中继续延续“神似”路线时,于和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伟大的长征》中,于和伟扮演的是“转型期”的毛泽东——从青年思想家蜕变为领导者。

不是一成不变的神话,不是脸谱化的楷模,而是有血有肉、有思考和挣扎的“人”。

他花了半年时间,只为理解湘江战役之后毛泽东气质的变化。

从失利到崛起,从忍让到决断,这背后的心理线索,于和伟反复揣摩,最终在镜头前呈现出的,不是“再一个教员”,而是“重新认识这个人”。

他不靠脸像,不靠神似,而是靠读懂这个人物。

这是对“特型演员”概念的突破。

对观众而言,于和伟的新演绎,让人重新相信:伟大并非天生,而是一场由痛苦和信念构成的长征。

这种“去符号化”的表演方式,让不少同行都沉默了。

有人说,唐国强之后,再没人能演毛主席。

这一次,于和伟给出了不同答案。

2

如果不看履历,谁也想不到这个在片场一演就是十几小时的演员,出身在东北一个11口人的贫困家庭。

父亲早逝,母亲无奶,只能靠刚生产的大姐分奶水把他喂大。

为了给他交学费,姐姐甚至卖掉了自己给孩子准备的钢琴。

这样的出身,没有富贵铺路,也没有靠山可依,只有一间勉强遮风的房子和一屋子为弟弟拼命的大人。

有人说,苦难是演员的财富。

但对年幼的于和伟来说,苦难是生活的常态,是必须去挣扎的现实。

他不敢说想学表演。

他知道母亲靠摆摊卖地瓜才能养活一家人,不愿增添家里的负担。

直到哥哥姐姐的支持,他才有勇气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才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

而等到他真正开始演戏,又是一场更漫长的苦熬。

他不是第一眼的帅哥,也不是流量明星。

拍了十年戏,无人问津,反而靠一段蹦迪热舞成了“叔圈顶流”。

他自嘲“出道二十年,蹦迪火了”。

2010年之后,他的角色从“刘备”到“陈独秀”,再到一个个硬汉、警察、革命者。

每一个角色,他都不是照本宣科地背台词,而是从生活里揣摩人物的内心。

他在节目里回家,住进小时候的狭窄房间,帮三哥卖包子,一句“底下是街道,睡着踏实”,让无数网友看见:这个影帝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

他去看望当年帮他交补课费的恩师,一见面就泣不成声。

成名后的第一件事是给哥哥姐姐买房子,用自己富起来的第一笔钱回报给家人。

这些细节,也许不是戏里的一部分。

但正是这份真实、这份对人和命运的理解,才让于和伟在戏里能真正活成别人。

这份沉淀,让他演毛主席,不靠模仿,而靠共情。

3

《伟大的长征》之所以备受期待,不只是因为有了于和伟。

而是整个团队都在为“突破主旋律创作”的天花板做准备。

导演张永新、编剧陈晋、主创团队筹备三年、跨越九省两万公里采风,实地重走长征路线。

不只是中央红军视角,而是红一、红二、红四、红二十五、南方游击队全线展开。

从1934年出发,直到1937年西安事变,讲的不是一次远行,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而角色的选择,也强调“人”的层面。

曹磊饰演带病行军的周恩来,何政军首次出演朱德,张晚意出演内心复杂的张学良,王劲松继续挑战多次出演的蒋介石。

没有脸谱化,没有符号化。

每一个角色都要挖掘“人性中的选择”。

这正是于和伟熟悉的领域。

他擅长的不是形象模仿,而在于重塑人物的“魂魄”。

像是湘江战役后的毛泽东,面临指挥权丧失的压力,内外受敌的挫败,既不能崩溃,也必须觉醒。

这种多重矛盾的心理状态,需要的不仅是演员技巧,更需要人格的共鸣。

很多人问:这个角色,唐国强演过,王仁君也演过,于和伟怎么可能超越他们?

但“超越”不是目的。

于和伟做的,是拓宽了演教员的路径。

这一次,他选择“不像”。

他不像唐国强那样用“标准形象”征服观众,也不像王仁君靠“演得多”取胜。

他要演的,是一个走在长征路上的人,一个不断犯错、调整、然后继续咬牙走下去的“普通人”。

当镜头拉近,于和伟身上的汗、泥、血,一点不比动作片少。

而他的眼神、语调和呼吸,是那条长征路本身。

不是传说,是真实发生在这个民族身上的沉痛和信念。

他把一个伟人还原为“人”,也把这段历史,拉回了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娱乐圈越来越快、越来越轻的时代,于和伟选择慢。

他慢慢地演,慢慢地活,慢慢地被人看见。

54岁的他不需要再证明什么。

但他还是站出来,去挑战曾经不可动摇的表演高地。

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让观众知道:真正的演员,不靠脸,不靠噱头,只靠信念、苦难和时间。

结语

于和伟没有说“我是最像毛主席的演员”。

他只是让我们相信,那个穿过风雪、走过草地的背影,每一个瞬间都是这个人物最真实的样子。

这就已经足够了。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长征》举行开机座谈会.闪电新闻.2025-08-01 [引用日期2025-08-01]

演员于和伟,有新身份.鲁中晨报.2025-01-08 [引用日期2025-01-08]

《走在回家的路上》于和伟重回故乡感受家的温度——环球网[引用日期2020-10-10]

来源:我是电影迷小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