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 爱国主义题材 的电影账号被禁言 , 骂的是电影 伤的是谁的记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2:43 1

摘要:8月4日,@围脖侠 的一则公告划破网络:四个账号因攻击《南京照相馆》《731》等爱国题材电影被禁言。这场处置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事件本身——它撕开了关于历史记忆、爱国表达与言论边界的深层讨论。

当爱国电影被攻击:一场关于记忆与底线的较量

8月4日,@围脖侠 的一则公告划破网络:四个账号因攻击《南京照相馆》《731》等爱国题材电影被禁言。这场处置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事件本身——它撕开了关于历史记忆、爱国表达与言论边界的深层讨论。

一、被盯上的电影:真相与冒犯的角力

《南京照相馆》的镜头里,泛黄的历史照片在黑暗中次第亮起:南京城头的弹孔、难民营里的眼神、被焚烧的街道......这些沉默的影像,让观众在90分钟里屏住呼吸。而攻击者却说它"煽动仇恨",将观影者污为"没钱人"。

《731》的片场曾有过更尖锐的碰撞。导演赵林山在日本勘景时,有人冷笑着问:"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者还需记得吗?"这句挑衅,成了他拍下去的理由。影片里,731部队的罪行被掰开揉碎,却被某些账号阴阳怪气地称为"扭曲儿童价值观"。

这些攻击言论有个共同的套路:避开历史本身,转而给观影行为贴标签。他们不说"电影细节失真",只说"看反日电影的是穷人";不讨论叙事手法,却污蔑影片"煽动仇恨"。就像有网友指出的:"他们不是在批评艺术,是在消解历史的重量。"

二、禁言背后的争议:边界在哪里?

平台的禁言令,很快分裂出两种声音。

支持方的理由直接而强烈:环球网等媒体强调,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攻击这类电影"触碰了民族底线"。更多网友想起了那些被删除的南京大屠杀影像、被篡改的教科书——"当有人试图让我们忘记,守住记忆就是守住尊严。"有人甚至怀疑,那些高度同质化的攻击言论,背后藏着境外势力的影子。

质疑者的担忧则指向"边界"。他们担心,模糊"恶意攻击"与"艺术批评"的界限,会挤压正常讨论空间。"我可以说《731》的节奏太慢,这是批评;但说'拍这个就是为了挑事',这就是否定历史,"一位影评人这样区分,"前者是艺术讨论,后者是价值颠覆。"

两种观点的交锋,实则是对"历史教育方式"的分歧。反对者觉得影片过于血腥,"会吓到孩子";支持者却翻出史料照片:"电影里的伤口会愈合,历史上的伤口永远留在那里。比起画面,遗忘才更伤孩子。"

三、记忆的防线:为何这些电影必须被捍卫?

这场风波发生在特殊的时间点——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影展期间,《铁道游击队》《百团大战》等近百部影片正在全国放映。这些电影不是普通的娱乐产品,而是民族记忆的"载体"。

《南京照相馆》的导演曾在采访中说:"我拍的不是仇恨,是真相。当年的照片会褪色,胶片会老化,但记忆不能。"《731》里有个细节:一位幸存者对着镜头说不出话,只是反复摩挲手臂上的疤痕——这个画面,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那些攻击账号或许没意识到,他们否定的不只是一部电影。当说"南京大屠杀不该被反复提及"时,是在否定30万遇难者的存在;当嘲讽"731的故事太老套"时,是在消解无数实验受害者的痛苦。就像网友说的:"你可以讨厌某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但不能说'这段历史不值得被记住'。"

平台的处置,本质上是在划一条线:艺术可以讨论,历史不容亵渎。这不是要堵住所有声音,而是要让讨论回到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你可以说"某部电影拍得不够好",但不能说"这段历史不该被拍"。

尾声

《南京照相馆》片尾有行字幕:"照片会泛黄,记忆要鲜活。"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句话有了更重的分量。那些被禁言的账号,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平台的行动传递出一个信号:民族的集体记忆,不容任何人用阴阳怪气的言论消解。

捍卫这些电影,不是要煽动仇恨,而是要守住底线——就像一位观众在《731》影评里写的:"我带孩子来看,不是让他记住仇恨,是让他知道,曾经有人为了我们不被欺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的考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记住什么,遗忘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刻度。

来源:池边休息的游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