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都不喜欢看太沉重的电影,但经历的事越多就越认识到,有些东西越逃避就越会受其所害,直面历史细节越多就越能汲取教训,所以去看了。
昨晚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时长2小时17分。
一直都不喜欢看太沉重的电影,但经历的事越多就越认识到,有些东西越逃避就越会受其所害,直面历史细节越多就越能汲取教训,所以去看了。
没想到坐我旁边的是两个自行组队来的小学生,看样子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小女孩——打心底佩服她们。
看的是2D,看得很认真,全程几乎没看过手机。看得很沉重,全程没有笑容。看得很触动,多角度、立体化、代入式地感受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情势。
电影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小时候上历史课,不理解照片上的中国人为什么看着身边的人被屠戮也不起身反抗,而是麻木地听话地跪着等待屠刀临颈、子弹入头,就像我们当着一只鸡的面割颈另一只鸡,它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不怎么挣扎。
根据电影内容,我认为原因至少有以下5点:
#1
投降不杀这一国际公理和基本道义的惯性印象以及日军对其的践踏
在电影的最后,日军屠城将领被军事法庭判决死刑,他曾反驳如果不是南京国军当时守城反抗剧烈,他们也不会进行大屠杀——言下之意是如果一开始守军就投降,便会是大好局面,自然不会发生大屠杀。
这个反驳自然是无稽之谈,军事法庭也没有采纳,但反映出一个国际公理:就是投降者理应不被杀,战俘尚且如此,更何况平民百姓。
所以一些投降的士兵以及大部分百姓都认为只要不反抗了就不会被屠杀,虽然活罪难免。
日军也在刻意营造一些中日亲善的表面功夫,如伊藤秀夫因为需要苏柳昌晒照片而假惺惺对他说我们是朋友,最后却计划利用完后将其杀害,以保护屠杀底片的秘密。
在投降不杀这一国际公理和基本道义的惯性印象以及日军的谎言下,大部分群众未能在城破之际预料到后面会发生南京大屠杀,也就没能进行鱼死网破的反抗。
初势一去,当人们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又如何反抗?
可见,国际公理和基本道义如果没能发挥作用,反而会成为帮凶,成了桎梏和束缚己方反抗决心的阻力,最终酿成残酷的悲剧。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蒋介石就乞求国联出来主持公道,这个公道指让日军不要侵华了。
也恰是这个被蒋寄予厚望的公道让国军坚持不抵抗政策,使日军一路南下,直至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虽然主要原因是蒋不晓得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才能天助的道理,但客观上这个所谓的公道何尝不是助了日军一臂之力?
#2
《孙子兵法·军争》中有"围师必阙"一说。
该战术通过三面包围、虚留生路的部署,瓦解敌方背水一战的意志,诱使其向预设缺口移动,随后在运动中实施歼灭。
日军取其前意,旨在瓦解城内中国人鱼死网破的反抗意志。
其举措如下:
①留下部分中国人充当翻译、苦工、洗衣妇等,甚至称呼有需要的人才为朋友,据此营造中日友善表面,此为阙一。
②实施通行证制度,使城内中国人抱有逃出生天的一线希望,此为阙二。
③先控制再屠杀,如果一见面就屠杀,人们自然抵死反抗,这时的反抗起码有所倚靠——即便它只是家中的一把菜刀。
日军为了避免这种伤亡,以及为了提高屠杀效率,于是没有见面便杀,而是使百姓心怀侥幸,放弃抵抗,待控制起来后,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后,再进行集中式屠杀——此为阙三。
④通过对投降者分类——如男性站一边,妇孺站另一边——展示一种管理的态度。
分类管理会给人一种不会被屠杀的暗示——真要屠杀为啥还要多此一举分类?——此为阙四。
⑤分类后分层次分阶段屠杀,先杀战俘和暗藏的士兵,再杀普通男性,最后统统都杀,这个过程会给后面人喘气以及侥幸心理——杀战俘时,暗藏的士兵以为自己会侥幸活下来;搜出并杀掉暗藏的士兵时,普通男性以为自己会侥幸活下来;屠杀普通男性时,妇孺以为自己会侥幸活下来,此为阙五。
#3
难以组织起一并爆发的力量
历史上成功的大罢工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而在当时南京城内大家都被控制起来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把所有人的力量汇聚起来集中爆发。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有人指挥发号令,然后所有人都拼死反抗突围,或许可以造成一定影响的,甚至能够逃掉一些人,杀伤一些日军——最不济也不用死得那么窝囊。
但无组织的丧失了斗志的人们就如同一盘散沙,面对装备齐全的日寇,作用几乎为零——个别人的挣扎只是一颗子弹的事。
#4
人性的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普通人在巨大危难前的自然反应。
当你是一名被勒令跪在地上低着头的普通百姓,听到一声枪响,旁边的人被爆头了。
你会拼命站起来反抗或逃跑吗?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做法是奋力挣扎、鱼死网破。
但如果你看到有人这样做轻易就被一枪杀死了呢?——鱼死了,网都还没碰到——你发现挣扎的作用为零,压根无法对敌人造成伤害。
那不如鸵鸟般待着吧,反正跪着也是死,挣扎也是死,挣扎还要费力打破惯性状态,不如麻木待戮算了。
而且,挣扎一定会死,死得更快,不动说不定不用死——鸵鸟心态的悖论在于人在未死前都有可能会不死。
闭上眼睛,把头埋在沙子下,等待上天决断——或许不用死呢。
而当死亡降临,也就没有挣扎一说了。
不是知道自己要被枪决、要被砍头了就一定会反抗的,连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在被枪决前一般也不挣扎,更何况这些普通老百姓。
#5
砧板上鱼肉的反抗毫无威胁、毫无性价比
如果引颈待戮的人们手里都有一把枪,知道自己的反抗会给对方带来伤害甚至致命伤害,还会这么麻木地跪着等死吗?肯定不会。
所以关键是被温水煮青蛙了,待到解除了武装、被控制在枪口之下,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又怎么能不鸵鸟呢?
当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就是把主动权,把刀柄递给了日寇。
他们当然可以善待战俘、善待平民——但实际上并没有。
而是随意处置,如电影中日军因为襁褓幼儿哭闹而把他摔死了,即便这个孩子可能是帮他们干杂活的一个女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一边握着你的手“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一边把你的孩子摔死,然后表示“歉意”:“抱歉,因为他实在太吵闹了。”
更是随意屠杀,甚至把不抵抗的无辜百姓们集中到长江边,用机枪扫射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屠杀。
南京大屠杀,杀掉了我们30万以上的同胞,其中大部分是平民百姓。
这是偶发性的吗?并不是,旅顺大屠杀足以证明它不是偶发性的。
02看电影时,我把自己代入那些麻木地引颈待戮的普通百姓,发现自己在那种情势下也好不到哪去。
但并非没有破局之策。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一个道理:一名成年男子只有在国未亡、城未破时才能死得有价值,这时的牺牲最能对敌方造成伤害,也最能保持自己的尊严。
一旦城破了,势失了,手里没武器了,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即便反抗,也死得毫无威胁、毫无性价比。
面对日寇,中国成年男子牺牲的最高性价比地点是国防线和城门口、节点是国未亡城未破之际。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来源: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