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4日,一条几秒钟简短的自我介绍视频突出流量重围,迅速占领了热搜:
2025年6月4日,一条几秒钟简短的自我介绍视频突出流量重围,迅速占领了热搜:
大家好!
我叫韦东奕,
这是我的账号。
这样毫无特点的14个字的自我介绍,如果是你、我任何一个普通人在自媒体上说,恐怕都会是石沉大海,无人在意。
然而就因为他是韦东奕,因为他是“韦神”,所以仅在短短一周内,便猛涨2400多万粉丝。
围观者中,有人在膜拜,言语之中有一种怪怪的赞扬之情;
有人在祈愿高考数学能考取高分,考上心仪大学;
有人则在关心“牙齿怎么掉了”这种个人健康问题……
尤其是这个牙齿脱落的问题,这个视频的拍摄者也就是韦东奕堂哥特地为此做了说明,说是牙周炎问题,已经在治疗了。
大家似乎感觉还不够,韦东奕堂姐又被迫来说明:暑假会带他去医院治疗。
可大家还在纠结这个问题,直到最后北大数学院都来回应了:目前韦东奕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此前已多次派人陪同他就诊,学院和中心正在积极帮他治疗。
看得我真有点恍惚,我从来没发现原来大家这么关心别人的身体健康?因为他是我们的同胞?
不,只因为他是韦东奕,他是“韦神”。
而最可怜的是北大数学院,恐怕从它建立开始,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关注吧?而它被关注的原因,不是因为取得了什么数学成就,也不是因为培养了杰出人才,而是因为一个人的牙齿脱落,有点可笑又可悲。
据说后期韦东奕会自己发视频,我不禁疑惑:这样一个只知道研究数学的人,他能发一些什么内容呢?
他会发自己的私生活吗?
显然不会,一个连采访都不愿意接受的人,甚至不得不接受采访时候还背对着记者、对记者抛来的问题都不愿意正面回答的人,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放到聚光灯之下呢?
发数学题吗?
发那些高深的数学题目讲解有几个人真正能看得懂呢?要知道,没走红之前他的数学课在北大是退课率接近一半,北大的数学高材生们都听不懂,我们能听懂?
走红之后,他的课堂人多了一些,但更多的不过是去看“韦神”,而非真正学数学。
那么众人为什么会这样围观韦东奕呢?
是简朴的形象与数学天才人设的反差引起的好奇,
是焦虑空虚的人们找到的一个释放焦虑和注意力的宣泄出口,
更是流量为王时代背景下算法与流量机制的推波助澜……
自媒体时代,什么最重要?
流量。
韦东奕自带流量。在网红们费尽心机哗众取宠之时,他甚至都不用做什么,说一句轻飘飘的话就如同一颗原子弹一样,威力巨大且辐射面巨广。
这流量让人趋之若鹜,在韦东奕走红之后,立马产生了一系列的“李鬼”账号,什么“韦东奕严选”,“韦东奕女友”,莫不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众人也不辨真假,“管他真假先关注再说”,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这一系列虚假账号竟然也有了可观的流量!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么多人求之不得的流量对于韦东奕来说却是困扰。
韦东奕明确声明:舆论已经响应到自己,他将不再做任何回应。
作为一个性格单纯、并不外向的数学爱好者,显然他并不想一次次这样成为众人的焦点。
据说当初这个账号就是因为有太多人冒充韦东奕,所以他在家人建议下开通了这个账号;
但也有人说是他是被家人“利用”,家人可能想借他的流量来变现。
对这两种说法我们无从考证。或许时间会说明答案。
但说实话我真的很羡慕韦东奕,不是羡慕他滔天的流量,而是羡慕他能找到自己的热爱。
他在年轻时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自己的天赋所在,不像我们多数人,终日如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追求什么。
在现代,如果你遇到一个闲着的人,那他大概率是在玩手机。
玩手机、刷视频,去追逐一个个互联网制造的所谓“热点”,沉迷于半真半假的世界里,最后到头来如大梦初醒,虚空一场。
在众人都被手机“控制”的时候,还有这样为数学、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此专注的人,我想我们该做的不是围观,而是应该去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一种事业值得我们废寝忘食地去投入呢?
或是科学,或是文学,或是艺术,或是体育……各行各业种类如此之多,难道我们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我们为之投入热情和努力的一域吗?而非要在这里关注一个人的牙齿是否脱落的问题?
对于这种数学天才,我们由衷地赞美和钦佩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一些人竟然跟拍、骚扰人家,是猎奇?还是博流量?恐怕这背后恶意居多,善意的少。
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他就喜欢吃馒头、用矿泉水瓶装水喝啊,为什么一定要问他为什么?
他不过是一个北大数学院的普通老师而已,大家不关心他的教学内容,而去聚焦他牙齿脱落的问题,这样的打扰很不礼貌,甚至侵犯了隐私权。
请让韦东奕走下神坛吧!他是一个不喜欢社交和被关注而只喜欢研究数学的人,喜欢吃简单的饭菜,也像我们一样会生病、会有各种身体健康问题……
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有纯粹热爱的普通人。
来源:江南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