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叫周长利,面对上百人的围攻面无惧色。即便是在被人乱刀捅死的时候,他依然抱紧一棵大树不让自己倒下……
一、
1968年,北京街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叫周长利,面对上百人的围攻面无惧色。即便是在被人乱刀捅死的时候,他依然抱紧一棵大树不让自己倒下……
这个“小混蛋”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两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后来少年长大,一个把他写进了小说《动物凶猛》,一个则把他拍进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这两个少年,一个叫王朔,一个叫叶京。
小混蛋的故事在四九城的胡同里越传越神,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孩子们,后来成了四九城最后一代顽主。即便他们没能再出一个像小混蛋一样的“英雄”,即便他们手中的刮刀换成了笔或者摄影机,但那群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句话:
“人,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躺着活。”
可那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过一段特殊的岁月。即便后来他们都能呼风唤雨,当时也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郑晓龙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一遍遍翻着残破的《辞海》。海岩一个人在家里,一遍遍翻着《三国演义》。叶大鹰跟着父亲去了上海,时不时要面对同学的指指点点。冯小刚因为父母离婚,搬出了市委西郊大院,开始体验人情冷暖。
最自在的是叶京和王朔,两人白天在胡同跟人茬架,晚上则准备偷别人家的向日葵。
后来国家掀起一波当兵热,这群大院子弟才有了新的人生选择。
最先走入部队大门的是海岩。
1969年,15岁的海岩入伍成为海军航空兵二十八团的战士。第二年,18岁的郑晓龙也迂回到河南,当了兵。
就在海岩和郑晓龙已经开始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十岁出头的王朔和叶京,还在什刹海冰场看别人“拍婆子”,为各自日后的壮阔情史积攒着经验。
直到海岩分配去做了警察,郑晓龙分配去做了记者,王朔和叶京这群人才开始陆陆续续入伍当兵。
在王朔入伍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
二、
1976年,22岁的北京警察海岩,被派到天安门广场值勤。
尽管是千防万防各种防,那年还是出了一点小问题,抓了一些人。
当时王朔虽然是个“混世魔王”,但却拎得清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他只是远远看了个热闹,却遭人陷害被抓了进去,莫名其妙地蹲了三个月。
更莫名其妙的是,后来王朔并没有把这事儿写出来,反而是执勤的海岩把这段故事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
后来,王朔这批人也开始陆续去当兵。
王朔去了青岛的北海舰队当海兵,《亮剑》中饰演楚云飞的张光北曾是他副班长。王中军入伍成了一名侦察兵。叶京和冯小刚碰巧去了同一个坦克师,只不过叶京是当时全坦克师射击第一的尖子选手,而冯小刚则去了文工团,后来还为爱情背了一口黑锅。
剩下那些没去当兵的,叶大鹰跟着父亲去了上海,接受各种思想教育。赵宝刚则是因为家道中落,早早就走向了首钢,成了一名炼钢工人。
大佬们打怪升级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8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后,郑晓龙冲在了最前线。
那些年在北大荒翻过的《辞海》,让郑晓龙即便在数学缺考的情况下,也能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
进入北大后,郑晓龙开始野蛮生长,一边疯狂读书,一边尝试文学创作。大学期间,他写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和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
这一年,同样开始尝试文学创作的,还有远在北海舰队的王朔。
那时王朔的写作风格还很温和。他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等待》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后,被领导相中,借调他到该刊当了编辑。
那时,王朔和他的“痞子文学”还有一段距离,原因当然是方方面面的。
但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因为,他和女大学生还有一段距离。
三、
就在郑晓龙迈进北大中文系大门的那一年,叶大鹰也尝试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考进去。失败后的他,第二年决定报考西部电影集团演员培训班。
考试科目中有诗朗诵,叶大鹰不知道选什么好,就选了一首家里人的名作《囚歌》。现在知道这首诗的人可能不多,但在当时很少有人不知道。
凭借这首《囚歌》,叶大鹰成功考入培训班开始学习表演,但后来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又去考北电的导演进修班,成了米家山、黄建新的学弟。
1982年,30岁的郑晓龙北大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左手是自己很熟悉的电台和一眼看得到头的未来,右手是选择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则占山为王,败则变回流氓。
当郑晓龙举起右手时,一个名叫“京圈”的江湖,已若隐若现。
与此同时,离开部队的叶京和王朔就像一对难兄难弟,都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做倒爷,赚点生活费。可当时政策还没彻底放开,这种行为被叫做“投机倒把”。
第二年赶上严打,叶京在公安局挂了名。当时公安局没有叶京照片不太方便,叶京一身正气的老父亲听说后,亲自把儿子照片送到公安局,并且保证如果儿子回家一定将他大义灭亲。
后来叶京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进海淀分局拘留所,审查半年。
当时叶京被关的监狱有一个小窗口,叶京每天从那儿放风,不是看着自由自在的鸽子在天空飞,就是闻着隔壁海淀食品厂飘过来的香味儿。
监狱固定的伙食就是窝头,但叶京经常吃的时候闭上眼睛使劲闻,就当自己吃的是奶油巧克力蛋糕。
出来后,叶京和王朔合计再干点什么营生养活自己。因为王朔有个二级厨师证,两人就在位于五棵松的301医院后面开了一家川菜馆,叫天福酒家。
当时这是北京第一家民营川菜馆,日进斗金,每天都能赚个三五百块。可后来,干的人多了,饭店的生意就门可罗雀。
叶京不信邪,带着钱继续南下做生意。
后来他的生意不仅是局限在广州、深圳,甚至还做到了新疆。他回忆起那段光辉岁月时,说在80年代过他手的账就有5000万,如果正经做生意,他可能会是中国首富。
如果不是后来父亲的死,可能叶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就在叶京数票子都能数抽筋的时候,王朔又捡起笔开始写小说,发现这玩意儿居然也挺挣钱。
1984年,王朔推开了两扇门。
一扇是在《当代》上发表了中篇小说《空中小姐》,推开了文学大门。另一扇是认识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女大学生,推开了沈旭佳的房门。
就在王朔的灵感喷薄而出的时候,冯小刚却因为认不清自己,被爱情伤得不轻。
四、
这一年,26岁的冯小刚退伍,谁能想到竟然是因为一场错位的爱情。
当时,冯小刚已在部队待了6年,靠着从小就锻炼出来的一张能说会道的利嘴,在部队混得也说得过去。可他偏偏以为,有个姑娘爱上了他那口怪石嶙峋的牙齿。
女孩父亲是话剧团的老同志,发现女儿心里长草后,准备连根拔除。冯小刚想着,这辈子什么都能怂,唯独爱情不能怂,于是挺身而出。
后来,冯小刚就上了部队精简的名单,从部队退伍。
如果真有爱情,这还值得。可冯小刚后来发现,女孩有心上人不假,可心上人却不是他,而是民航工作的一个小帅哥。
等待分配时,冯小刚曾在西直门看过一阵仓库,人称“西梁太守”。后来,转业通知下来,他选择去了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彻底脱下了军装。
军装是脱下了,但这口气没咽下。后来这口气冯小刚憋了十几年,被他拍成了《芳华》。
冯小刚因为爱情离开了部队,赵宝刚却因为爱情找到了部队。
1984年,赵宝刚之所以能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除了郑晓龙见他是个可造之材,除了林汝为导演帮忙介绍,除了赵宝刚答应“北视”开出的三个条件之外,相信里面多多少少也有一个姑娘的原因。
这个姑娘叫丁芯,是广西话剧团的台柱子。
当时丁芯帮团里一个朋友带点礼物给赵宝刚,没想到两人见面后都哆嗦了一下,那一眼决定了好多的事儿。
那个年代的爱情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媒妁之言,一种是一见钟情。
赵宝刚的爱情很明显是属于第二种。
即便那个年代不用有车有房有存款,但基本也要门当户对。当时对于他俩而言,主要就是编制问题。丁芯在话剧团,是演员编,赵宝刚在首钢,是工人编。
这该谁努力打破困境,自然不言而喻。
后来,赵宝刚在演完《四世同堂》后,就跟导演林汝为商量,就算是端茶倒水,能不能让我留在剧组?
虽然人是留在剧组,但能不能进入“北视”,还得领导说话。
于是赵宝刚就成了“十项全能”。
剧组缺场记,他就是场记;剧组缺灯光,他就是灯光;就连剧组想吃饺子,赵宝刚系上围裙就能给包饺子……
导演林汝为是个好人,见赵宝刚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儿、戏也说得过去,就跟“北视”领导班子递了句话。
当时的领导不是别人,正是刚当上“北视”副主任的郑晓龙。郑晓龙也准备大干一场,想要招兵买马,见赵宝刚是个可用之才,就提出三个条件:
“不许跳槽、不许演戏、不许要房。”
三个条件赵宝刚如果答应,郑晓龙就签字。
但就算上刀山下油锅,赵宝刚也得答应。如果非要问个为什么,答案只能是:“因为爱情”。
后来,赵宝刚成了郑晓龙手下的一员大将,而另一位大将冯小刚,也将徐徐登场。
来源:万小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