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训练营导师冯思慕:我困惑,将来电影会是什么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6 02:16 4

摘要:《河神》,演员李现的成名作,近年来关注度极高的网剧之一,其细腻多变的摄影手法、镜头调度为人称道。该剧也是摄影师冯思慕的电视剧首作,在此之前,他从未在周期15天以上的剧组担任过摄影师。之后几年,他与导演田里相继合作《河神2》,以及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梦之海》

《河神》,演员李现的成名作,近年来关注度极高的网剧之一,其细腻多变的摄影手法、镜头调度为人称道。该剧也是摄影师冯思慕的电视剧首作,在此之前,他从未在周期15天以上的剧组担任过摄影师。之后几年,他与导演田里相继合作《河神2》,以及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梦之海》。依靠这些响亮的作品,冯思慕成为国内青年摄影师中的佼佼者。

Transparency

入行十余年,冯思慕有积累、有沉淀,国内外、大制作、小成本的剧组都待过。所以,今年应山海计划之邀来到广州,以导师身份加盟山海训练营,面对刚入行的青年导演时,前辈冯思慕对晚辈们的忠告皆是经验之谈。摄影工作坊上,他提醒:“别当器材党,先练好视觉叙事基本功!”他也不惯着圈内的“坏习惯”:“有些导演习惯坐在监视器帐篷里,摄影师和演员只能接收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希望导演多和我们交流,共同拍出好作品!”

之后,冯思慕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谈起七年前的《河神》、还未播出的《梦之海》、去年的《三体》、今年的《繁花》……究竟什么是理想化的电影、电影人、电影路?这位85后摄影师有话说。

“一些导演的确不在意叙事细节”

羊城晚报:你是怎么入行的?

冯思慕:我本科不是电影专业的,但对电影、摄影非常感兴趣,时常去北京电影学院蹭课,2009年考取了这所学校摄影系研究生,算是入门。毕业时,我赶上了国内影视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毕业短片《拾荒少年》获得了一些奖项认可,之后又遇到了几个比较好的项目。后来,我攻读美国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回国后拍了《河神》。

羊城晚报:留学这段经历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冯思慕:在好莱坞的制作环境中,从业者极其看重叙事能力,有成体系的教学方式。所以,对于用影像叙事,我接受了高强度训练,叙事能力有所提高。不可否认,中美影视工业的差距虽在缩小,但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国内导演不在意叙事细节。

羊城晚报:你想改变现状吗?

冯思慕:我在片场看到不科学的工作流程,会尝试改变。比如,导演和演员走戏时,现场会围一圈助理,主创缺乏私密感,不利于优化创作。我常对执行导演说,尽量别让太多人围观。但有时,说着说着,又有人围过来了。这种情况很普遍,但我只能尽量表达意见,毕竟导演说了算。

冯思慕

“科幻题材创作处于初始状态”

羊城晚报:听说你在拍《河神》之前,没拍过周期15天以上的作品。所以,底气是什么?

冯思慕:电视剧的体量比短片大,筹备时间无疑会更长,但我只需制定各个阶段的任务并完成好。不过,面对较大的创作投入,我要克服跳出舒适区带来的经验不足,以及可能失败带来的焦虑感。好在那段时间,所有主创沉浸在自由又极端的氛围中挖掘创作极限,李现等青年演员十分配合我们的想法。回想起来,现在很难找到这种创作状态。我想再和李现合作一次,看看他有没有成长。

《河神》海报

羊城晚报:很多人关注你参与的《梦之海》,是不是拍摄难出了新高度?

冯思慕:《梦之海》是个复杂的项目,摄影技术难度、视效量较大。我们在有限条件下尽量做了一部工业化的、硬科幻的剧。我们也使用了虚拟拍摄、LED屏拍摄等轻巧且不常规的拍摄方式。

羊城晚报:很多人把《梦之海》对标《三体》,有压力吗?

冯思慕:不会。它们都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作品,但内核不同,不能对标。不过,从美学角度看,《梦之海》做得应该不差。我们资源有限,对世界观的呈现没《三体》庞大,但也力所能及塑造了新世界。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梦之海》都是难得一见的作品,它把不同的科幻类型融合到了一起。

羊城晚报:这次拍《梦之海》让你对创作科幻剧有哪些感悟?

冯思慕:在国内影视环境中,科幻题材创作处于初始状态,未形成完整的、足以支撑整部作品的创作体系。比如,我们的服装、化妆、道具等远不及好莱坞游刃有余。国内影视工业的各个环节,对科幻作品仍处于熟悉、熟练的过程,它考验每个实际操作的人对该题材的理解。所以,路还长。

“电影质感与创作者的风格有关”

羊城晚报:业界经常呼吁用电影手法拍电视剧,会不会对摄影提出了更高要求?

冯思慕:通常,拍电视剧时间会更紧张,摄影师会舍弃一些想法,保留必要的镜头设计;拍电影,摄影师会尽量让所有镜头有设计感。对于我而言,拍电视剧或电影区别不大,影像调度是共通的,都是尽量达到高标准。

羊城晚报:你怎么看待影视作品的“电影质感”这种说法?

冯思慕:对我而言,电影质感是用视听语言准确叙事的感受,它关系到主创对于镜头、机位的运用方式是否有风格。很多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有独到的方法论,它与画面颜色多好看,光多绚丽无关,是综合叙事能力的体现。

冯思慕与山海计划青年导演交流

羊城晚报:你最近有没有看过影像有质感的作品?

冯思慕:《沙丘》很好,平衡了影像的娱乐性和风格性。很多人称赞的《繁花》在影像上倒没给我带来太多惊喜,但《三体》确实拉高了国内科幻题材的创作水准,它让从业者知道往更高的目标努力。比如,要想产出高质量的科幻作品,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更多资源、更好的创作条件。

羊城晚报:入行十几年,你自己的摄影风格形成了吗?

冯思慕:我目前拍的片子乍一看有共同点——叙事有自然主义痕迹。但我目前也没太在意风格,只想给每个项目带来新想法。我也尽量让自己从新项目中摸索出心得。

“我和田里的拍摄理念高度契合”

羊城晚报:说说和田里导演的合作吧。

冯思慕:我和田里会在项目前期针对片子调性、拍摄方式频繁沟通,到片场后很多时候靠默契。田里是有想法的导演,镜头调度设计独到,某些情节通过一个调度、一场戏,甚至一个镜头就拍下来了。由于我们理念高度契合,他有时会让我把控拍摄细节,通常我想要的就是他想要的。我们合作时的关系,既像夫妻,又像兄弟。

羊城晚报:你们团队成员有很多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这个班底是怎么形成的?

冯思慕:包括田里在内,团队里的确有很多校友。大家都是科班出身,沟通障碍较少。大家不必关注我们是不是“北电帮”,而只是审美、兴趣相似的人走到了一起。

羊城晚报:现在影视圈还会看重创作者是否科班出身吗?

冯思慕:科班出身与非科班出身的团队肯定会有认知区别,但不会过度妨碍真正的创作。现在同我合作的很多导演不算是科班出身,但大家都有基础的阅片库、阅片量,视觉理解力都很在线,沟通起来不会太困难。

山海训练营现场

“青年导演们不必过于焦虑”

羊城晚报:在你看来,山海计划的青年导演在“出道”阶段面对着怎样的影视环境?

冯思慕:各种娱乐形式都在挤占电影市场,所以他们可能机会有限。但正因为如今跟视觉传达有关的方式、工作很多,他们能做的事情也不会少。比如,火热的游戏产业就大量需要视觉传达。人永远需要娱乐,青年导演们不必过于焦虑。

羊城晚报:就像最近一年微短剧很火,大家都可以尝试。

冯思慕:新形式就让它发展吧!如果微短剧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创作空间,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拍。

羊城晚报:你对青年导演有哪些忠告?

冯思慕:掌握视觉传达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你就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现在,实践机会很多,你只要多尝试,就会越拍越好。同时,如果有前辈肯教你怎么做,你得学会抓住机会,总会有所领悟。

羊城晚报:你自己有困惑吗?

冯思慕:我的困惑是将来电影会是什么样。我有种站在十字路口被AI包围的感觉,现在想一个新创意,可能用AI就能实现。我也困惑未来的故事会有何种呈现方式。我明显感觉如今的创作者可能很难拍出传世之作,因为思维能力整体减退。当然,这些困惑不会限制我,反而会让我多尝试新的拍摄方式、使用新器材,更新表达。

出品人: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总监制:孙璇、胡泉、林如敏

总策划:孙朝方

品牌运营:李艳文、朱帆、蒋铮、郑华如、侯恕望

执行总监:吕楠芳

活动统筹:蔡淳淳

传播统筹:李丽、詹锡伟

文 | 记者 龚卫锋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