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制中,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有两种主要概念:一种是商业与利益的合作,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手艺,免费为师傅工作,这种关系中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另一种则是师父与徒弟的关系,师父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照顾徒弟的生活,徒弟则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师父,
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制中,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有两种主要概念:一种是商业与利益的合作,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手艺,免费为师傅工作,这种关系中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另一种则是师父与徒弟的关系,师父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照顾徒弟的生活,徒弟则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师父,这种关系更加注重情感和责任的传递
近20年比较出名的师傅徒弟之争莫过于(郭德纲曹云金)回望当年的风波,曹云金认为自己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不想永远依附在师父郭德纲身后,这一决定受到了不少争议。即便如此,曹云金的离开也并非“背叛”,而是追求自己的未来。而郭德纲始终坚持“师父永远是父亲”的理念,认为曹云金离开德云社的行为代表了他的“翅膀硬了”。可这么多年来,随着郭德纲弟子中不少人出现不和或出问题的状况,网络上的舆论渐渐转向,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支持曹云金的选择。不可否认的是,曹云金“自立门户”的举动,实质上与后来某些弟子的问题相比,差异极大。甚至有网友认为,曹云金的离开未必是坏事,反而为德云社的未来打下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曹云金能够顺利发展,未必不是德云社的一种扩展,毕竟他的才华不容小觑。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师徒
在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理念彰显了师父地位的尊贵。拜师是个庄重的仪式,需要双方深入了解和相互认可。真正的师父不会轻易收徒,真正的徒弟也不会轻易拜师。有一句老话(师傅收徒弟访徒弟三年,徒弟拜师傅也访师傅三年)这是对彼此的一段了解,三年学艺两年效力”。在这三年期间,徒弟无需支付学费,师父则负责提供食宿。到了学艺期满,徒弟出师后,接下来的两年,演出所得的收入则归师父所有。两年的效力期结束后,不论徒弟选择继续留在师父身边还是另寻他路,都必须遵循一项传统规矩——“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这些节日是民间的重要庆祝日,而“两寿”则是指师父和师娘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徒弟们按照传统的规矩,必须回到师父家中,拜见师父,表达对师父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现代社会中,师徒关系不再像传统那样严格,徒弟离开师傅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现代社会注重利益,传统的师徒情感淡化,许多人不愿分享技术,害怕教会徒弟后自己失去优势。年轻人成熟少、适应社会困难,加上师傅担心教会后被开除,失业,导致师傅不愿带徒弟。有些师傅甚至表示,在私企中,教会徒弟后自己可能会离开,这更是让他们对带徒弟望而却步。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徒制不是对新型培训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更加积极完善培育新人的手段。在企业人力管理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存在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像过去国企老厂的“师徒制”甚至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精彩演绎了整整一代人的工作关系。我觉得,这种“师徒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新来的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公司,和让后进的员工及时跟上团队的步伐,形成团队的“梯队建设”,也能让“师傅”体验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也有效锻炼了师傅的领导力。
对于师傅来说,除了自我能力的提升外,也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帮助别人一起成长,那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佛教当中有三个不同境界的布施:第一是财布施,就是施人钱财,替人解难;第二是法布施,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三是无畏布施,就是给人以希望,让人无所畏惧的生活。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师傅,必然就是一个能够很好的做到“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人!
来源:小柳娱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