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谁的演技最好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6-09 23:47 4

摘要:艺术感受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不同文化背景、审美偏好的观众对同一段表演的评价可能不同。有些人偏爱外放的戏剧性表演,有些人欣赏内敛含蓄的风格,有的人看脸,有的人容易被感动。

演技是没有定量标准的

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标准,

每个人眼中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艺术感受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不同文化背景、审美偏好的观众对同一段表演的评价可能不同。有些人偏爱外放的戏剧性表演,有些人欣赏内敛含蓄的风格,有的人看脸,有的人容易被感动。

那什么样的算有演技?算演技好?

演技的评价标准既有客观的技术层面,也有主观的艺术感受层面。好的表演往往是技巧、真实感、情感共鸣和角色塑造能力的完美融合。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个群像剧,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朝廷的,军阀的,商界的,革命党……各色人物陆续登场。在导演王伟的指导下,众多角色都呈现了不错的表演。

以此片为例,来谈谈什么样是演技好?

评判“好演技”的标准有什么?

一、技巧(技术层面)

1. 台词功底

能否让观众清楚听到每一句台词?比如,不看字幕也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声音是否饱满、有穿透力?

能否根据情境、情绪和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速、停顿、重音和音调变化?避免平淡无奇或过度夸张。

能否通过声音传递出台词字面之下隐藏的复杂情绪、意图和关系?

这部剧都是用的原声台词,甚至日语台词。

朱亚文饰演的吴天白经常有大段大段的演讲式的独白,台词铿锵有力。每当菽红觉得受不了他时,只要他讲起革命起来,魅力就又起来了。观众看他也是这样。

2. 肢体语言与表情控制

自然流畅: 动作是否真实可信,符合角色的身份、状态和情境?

表达力:身体姿态、手势、步态、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能否精准、细腻地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情绪、想法、性格)?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这一点,在菽红看到吴天白活着回来的时候,表现了出来。眼神,表情,细腻的传达了内心。

控制力: 能否精确控制身体和面部肌肉,做出细微而有效的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分散注意力的动作(小动作)。

这一点,白客做的很好,他饰演的载沣,没有什么大动作,他总是脸部大特写,静静的。最多喝喝茶,吃吃菜。一直就是丧丧着个脸,面无表情。但是,就通过细微的设计,观众看懂了,看懂了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他的不解。

3. 角色理解与塑造:

深度挖掘:演员是否真正理解角色的动机、背景、欲望、恐惧、缺陷和成长弧线?

不知道李现对这段侵犯菽红的戏是怎么理解的。

内外统一:演员的表演(台词、动作、表情)是否与角色的内在逻辑一致?角色是否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剧本的符号?

独特性:演员是否赋予角色独特的气质、习惯或细节,使其区别于其他角色或演员自身的特质?

层次感:表演是否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能否同时表达多种交织的情绪或状态?

4. 专注力与信念感

演员在表演时是否完全沉浸在情境和角色中?能否对对手演员和环境做出真实的、即时的反应?接不接得住戏?

演员自身是否相信自己所扮演的情境和情感?强大的信念感能感染观众,使他们也相信。

能否倾听对手演员,并与之产生真实的化学反应?表演是相互成就的。

周游和蒋梦婕,饰演的李人骏和凤兰

这一对是棋逢对手,互相成就。

二、艺术效果与感染力(感受层面)

1. 真实感与可信度

演员的表演是否让观众感觉是真实的、可信的?能否让观众“忘记”这是在演戏?

2. 情感共鸣力

能否唤起观众相应的情感(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同情等)?能否让观众与角色的经历产生深刻的连接,感同身受?

3. 代入感与沉浸感

优秀的表演能将观众牢牢带入故事世界和角色的内心。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被角色的命运所牵引。

有多少人在看到魏大勋饰演的杨凯之,最终倒在血泊之中的时候,哭了,被振动到了!?

4. 克制与分寸感

好演技往往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流露”出来的。懂得在何时爆发,何时收敛,何时留白。过犹不及,过分用力的表演(咆哮、痛哭、过度夸张)反而可能失真或显得廉价。

朱亚文饰演的吴天白,特别是中枪残疾之后,心里不在那么高高在上,经常会爆发,咆哮,痛苦,哀嚎。但是你不会觉得他油腻,也不会觉得他过分用力。反而你会感受到他的心情,状态。

5. 适应性与可塑性

优秀的演员能够驾驭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角色,展现出表演的宽度和深度。不会让观众感觉“演什么都像自己”。

这种演员就叫剧抛脸(知名度太高的话不太容易做到剧抛脸)。

漫长的季节

看出来他是谁了吗?

人生之路

对,他就是饰演宋晨的刘亦铁。

6. 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经典

真正伟大的表演能超越影片本身,成为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塑造出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形象。

好的演技是

“不像是演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觉得角色就是演员本人,或者演员完全“消失”在角色之后,观众只看到角色本身。

“经得起细看”/“耐看”:无论是大特写还是远景,无论是第一次看还是反复观看,都能发现表演的细节、层次和精妙之处。微表情、小动作都服务于角色。

“带动剧情而非被剧情带动”:演员的表演能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人物关系和内心冲突,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剧本要求。

“让观众忘记技术,只感受到情感和人物”: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服务于角色和故事本身,观众被感染却不会刻意去分析演员用了什么技巧。

当然,再好的演技也需要角色适配,演员与角色在气质、年龄、外形上相符。还需要在好的剧本和导演的引导下才能最大程度发光。

当你被一个角色深深吸引、完全忘记演员本人、并为之动容时,你很可能就见证了一次伟大的表演。

来源:甘草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