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电影票房遇冷,观众们开始宠幸国产片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5 18:24 4

摘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度的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在11月27日终于突破了400亿元这一大关。与2023年相比,达到这一票房数字的时间滞后了许久。从当前的局势来看,12月大幅提升票房,从而实现追赶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2024年极有可能成为自2015年以来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度的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在11月27日终于突破了400亿元这一大关。与2023年相比,达到这一票房数字的时间滞后了许久。从当前的局势来看,12月大幅提升票房,从而实现追赶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2024年极有可能成为自2015年以来,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和2022年之外,票房最低的年份,2019年那高达641亿的票房成绩如今看来遥不可及。

我们先来看一下2024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

年度票房前五名以及票房达到20亿以上的影片全部为春节档影片,排在第六位的《默杀》累计票房为13.5亿,与第五名的票房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表明自2024年春节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S级头部爆款影片,暑期档、十一档等其他重要档期的表现与2023年相比要逊色许多。

虽然2024年总票房呈现出的退步趋势已成定局,但自11月以来,电影市场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行业现象。国产片黑马的“新三板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新追求,也给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邵艺辉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好东西》在豆瓣开分高达9.1,上映之后热度迅速攀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累计票房就突破了2亿,预计最终票房能够达到5 - 6亿以上,成为11月最大的惊喜。

除此之外,国产“低分恐怖片”成为年末最大黑马。由李梦、苏小玎主演的国产恐怖片《鸳鸯楼·惊魂》累计票房突破1亿,比前期媒体预测的票房高出了五、六倍,打破了过去五年国产恐怖片的票房纪录,上一次国产恐怖片票房突破5000万还是2019年的《碟仙》,而《鸳鸯楼·惊魂》在豆瓣、淘票票、猫眼的评分均远低于其他影片。

国产片黑马频频袭来,主流进口片却在国内市场遭遇极端冷遇。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2》以及巨石强森、克里斯·埃文斯主演的《红色一号:冬日行动》在中国市场上占全球票房中的比例仅为2%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影展文艺片也并未带来意外惊喜,连连失利。《老枪》票房不到500万,贾樟柯入围戛纳的新片《风流一代》票房为411万,《暴雪将至》导演董越的新作《戴假发的人》凭借主演黄晓明的话题也仅收获375万票房后便匆匆登上流媒体平台,分线发行的《完美的日子》票房仅为181万。

综合2024年以来如《默杀》、《周处除三害》、《异形:夺命舰》、《末路狂花钱》等具有代表性的黑马影片来看,2024年电影市场中能够取得超预期票房表现的影片大致可分为三类:

1.属于硬通货级别的喜剧片

像《抓娃娃》《末路狂花钱》等,这类影片在节日档期能够满足主流多人观影群体的需求。

2.影片带有猎奇、血腥等元素,具有感官冲击力

如《默杀》、《异形:夺命舰》、《鸳鸯楼·惊魂》、《周处除三害》等,它们通过发挥影院的沉浸度优势,为观众构建了独特的体验感。

3.具有极高的社交话题潜力的新型情绪电影

代表性作品有《热辣滚烫》、《好东西》、《年会不能停》等影片,与之相反的是像《逆行人生》这种“老式情绪电影”,在市场上并不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一些趋势并非仅出现在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小成本优质恐怖、惊悚片的市场表现明显崛起。

例如《异形:夺命舰》在北美市场取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与《毒液:最后一舞》相差不大,但两者的投资级别完全不同;与《小丑2:双重妄想》同期上映的血浆片《断魂小丑3》在北美市场取得了约5400万美元的票房,与《小丑2》的票房也相差无几,但《断魂小丑》系列一直是极端小众的猎奇血腥片,2022年的《断魂小丑2》票房仅有1000万美元,如今却直接翻了五倍,在同期超过了具有巨大IP号召力的《小丑2》。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指出,截至10月份,2024年购票用户中女性占比58%,2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79%,中小城市观众占比41%。这表明2024年的主流观众群体为女性、熟龄群体,中小城市观众的占比进一步提高。

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许多行业专家总想着根据主流观众画像去针对性地迎合,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思考如何挽回观众画像的另一部分群体是不是会更容易一点?毕竟在已经分好的大蛋糕上动手属实是不太高明。让男性用户、青少年用户以及一二线城市用户走进电影院或许会是一个新方向!

据上图所示,其中最为显著且严峻的问题当属受众年龄的变化。在2018年的时候,青少年购票所占的比例为8%,而20 - 24岁这个年龄段的购票占比达到了30%,这也就意味着24岁以下人群的购票占比高达38%,他们无疑是当时整个电影市场购票的核心主力。然而到了2024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24岁以下人群的购票占比仅仅只有21%,这个占比几乎缩减了一半。

换个角度来说,电影市场的受众基本盘差不多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在2018年左右被市场培育起来的年轻用户,经过六年的时间成为了核心群体,可是市场却未能实现与新一代年轻群体生活方式的有效对接。

在对青少年群体和影迷群体的吸引力同时下降的情况下,院线市场的核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

电影作为线下娱乐消费的一种方式,存在着相对的“高门槛”以及一部分“低体验”的情况,这就致使大众对电影消费的整体热情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所谓的高门槛就无需过多阐述了,电影票价动辄几十元,在如今这个娱乐内容在手机上随处可得的时代,这样的消费支出对于大众而言,相较于过去是一项更为“奢侈”的消费。

与2023年相比,2024年达到400亿元票房的时间明显有所延后,这反映出整个电影市场动力的减弱。由于缺乏头部大片的有力支撑,再加上暑期档、国庆档的爆发力不足,从而导致票房增长缺乏动力。此外,观众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线上娱乐活动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电影市场的观众群体。而且电影内容创新不足,尤其是平庸电影的数量不断增加,这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整体吸引力,特别是在非节日档期内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试想一下,你辛苦工作了一周,在单休周六那珍贵的下午或者傍晚走进电影院,花费的钱足够买五杯9.9元的瑞幸咖啡,结果看了一场诸如《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异人之下》、《749局》、《传说》之类的电影,你会不会在购票观影这件事情上变得更加谨慎呢?你在下个周六的时候会不会优先选择去做其他的事情呢?你会不会把观影的时间推迟到影片免费上线流媒体之后呢?

一些带有宣传卖点、投资水平处于中等的影片,对电影市场所造成的伤害要远远超过通常所说的“烂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凭借演员阵容或者IP来吸引前期的热度,这些影片的票房几乎有六七成都集中在上映首日,在首日票房之后就会出现断崖式下滑,观众看完后的感受就如同上当受骗一般,观影行为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在这些影片的衬托之下,《末路狂花钱》、《异形:夺命舰》、《鸳鸯楼·惊魂》反而显得比较“正常”了。这些影片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佳作,但是却是市场所需要的“常规内容”,卖点明确,不存在诈骗观众的情况,该给笑点就给笑点,该有血浆场面就有血浆场面,该吓人就吓人,至于故事没有讲述得多么有深度,其实观众早就有了心理预期。

灯塔的报告也提到,阻碍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首要因素就是口碑差、故事俗套、缺乏吸引力等。

如今电影的宣传难度普遍增大了。观众对于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宣传物料以及大V的言论变得越发谨慎,反而更加相信原始的亲友朋友圈互相推荐。而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加速”作用下,口碑的发酵速度极快,这既催生了《好东西》等影片的火热,也使得《传说》、《异人之下》在票房一日游之后出现断崖式下滑,明星、IP毫无长线发挥的空间。

所以,电影行业必须尽早重新定位市场需求与内容供给之间存在的误解。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内容创作阶段有新人、新思维的加入,并且促使旧思维快速迭代和被淘汰。尤其是腰部内容和常规档期,这是培养新一代观众观影习惯的长线战场,要把观众留在电影院,不能再去追溯过往,试图端出和十年前一样的菜品,那样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就等同于同时浪费金钱和时间,中小成本电影和常规档期一定要开拓新的局面。

来源:市井探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