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衡阳。在衡阳,陈氏是名门望族!琼瑶曾祖父陈维之,清代进士及第,任九江府知府。祖父陈墨西本是教书先生,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成为甘肃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父亲陈致平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师从“史学
12月4日,知名作家琼瑶留下遗书,“翩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遗书内容如下)
琼瑶遗书
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衡阳。在衡阳,陈氏是名门望族!琼瑶曾祖父陈维之,清代进士及第,任九江府知府。祖父陈墨西本是教书先生,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成为甘肃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父亲陈致平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师从“史学二陈”之一的陈垣(另一位陈寅恪)。陈致平凭一己之力,写下史学巨著《中华通史》。
那么琼瑶的母亲呢?母亲袁仁恕出身更是高贵,其父袁励恒是交通银行的联合创办人,大伯袁励准为晚清帝师,曾入翰林院,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大姐袁晓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四妹袁静写下《新英雄儿女传》,袁仁恕自己也是一位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女。
出生在如此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琼瑶身体里的文化基因之强可想而知,所以她自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写作天赋。
琼瑶“处子作”《可怜的小青》
1947年,不到10岁的她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可怜的小青》。稚嫩的文笔描绘了小青的多舛命运,让人唏嘘。之后,琼瑶接连创作多部作品,在文学圈的地位逐渐攀升。
关于她的作品,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由这些作品改变而成的影视剧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绝对“霸屏”。
如果说,如今手机让人人都成为“低头族”。那么,在当年,除了琼瑶怕是没谁可以让人人都成为“抬头族”。朋友们,在你的印象里,是否也有这样一幅画面:一家老小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着、哭着、笑着,然后意犹未尽着……
琼瑶作品,世人皆知。但关于她和上海的故事,恐怕普及程度并不是太高。
金山大楼(虹口区黄浦路43号)
1946年,因吴淞地区的校园日军被炸毁,同济大学迁回了上海,在其美路(今四平路)兴建新校。作为该校的教授,琼瑶父亲陈致平自然也一同回沪。为解决教职工的住宿问题,学校租下礼查饭店(后浦江饭店,今中国证券博物馆)的附楼——金山大楼部分房间。那年,琼瑶随母亲还有弟弟妹妹来上海,住进了这幢清水红砖外墙的建筑。
那会,已到适学年龄的琼瑶在“上海市第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就读。这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学校。创建于1869年,初名“尤来甸学校”。1889年更名“汉壁礼蒙量养学堂”。到了1891年,因为学生数量剧增,便在今塘沽路上建造了新的校舍。随后,又在中州路武进路口,也就是今潮8弄附近造了新校。抗战期间,塘沽路校区曾被日本军队占领,直到1945年日军战败后才得以收回。琼瑶入学那一年,学校正好改名“上海市第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名“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名字,并于2005年迁址至昆山路吴淞路口直到如今。
琼瑶与上海的缘分仅维持了1年多,就因内战爆发戛然而止。1948年,为躲避战乱,母亲带着琼瑶回到衡阳。1949年,举家迁居到台湾。虽然在上海的日子不长,但这座城市给琼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她日后作品中重要的元素,比如那部家喻户晓的《情深深雨濛濛》。
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位创作了无数经典,捧红无数明星的作家留下一纸遗言,也留给世人唏嘘遗憾。有人说,琼瑶不愧是琼瑶,连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都这么“琼瑶”。其实,早在2017年,琼瑶就曾写过一封公开信,一份诠释死亡与交代后事的信。
信中,是这位79岁老人对死亡的从容,对生命的感慨,对疾病的坦然。尤其是她说,无论她生什么重病都不要给她动大手术,不要进ICU,不要插管子,不要创伤性急救……看到这些,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患癌去世的,医生在最后关头问我要不要插管抢救。我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她,回想起和她的点滴,想起从确诊、掉发、呕吐、日渐消瘦……我知道,她太累了,太苦了,她舍不得这个世界,舍不得家人。但我也知道,她想走得体面,走得有尊严。所以,我叫了她一声“妈”,看到她吃力地睁开眼睛又闭上后,在医生递过来的单子上签下了“不同意”。
最后,我想说,有尽头的生命才有意义,才值得被珍惜,被歌颂,被铭记。生命,因死亡而完整。
来源: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