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清华男神陈岱孙外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5 04:29 5

摘要:在中国经济学领域,这位被誉为清华男神的陈岱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于诗书之家,望族子弟,却发奋读书,立志报国;他留学美国,哈佛翘楚,却回归母校,教书育人;他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却终身未娶,孤独一生;他卓荦不群,冷峻沉默,却内心火热,家国情怀。陈岱孙人格独

福州于山——状元峰

在中国经济学领域,这位被誉为清华男神的陈岱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于诗书之家,望族子弟,却发奋读书,立志报国;他留学美国,哈佛翘楚,却回归母校,教书育人;他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却终身未娶,孤独一生;他卓荦不群,冷峻沉默,却内心火热,家国情怀。陈岱孙人格独立、人文独立、人生独立,为后人树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标杆。然而,他虽然拥有渊博的学识、俊朗的外貌及显赫的地位,但其感情生活却一直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搜索发掘,探寻并打开通往其内心深处被紧紧上锁的那扇门,让那些尘封往事大白于天下。

陈岱孙像

一、螺江陈氏,书香世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闰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纪念日,陈岱孙出生于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一户簪缨之家,为八闽大地鼎鼎有名的“螺江陈氏”后裔。螺江陈氏历史上一共出过21位进士,108位举人。曾有一年,父子、兄弟四人同时参加科考同中进士,此等殊荣,前所未有。陈岱孙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为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伴随溥仪二十多年。后因溥仪不顾其劝阻,执意去当日本人傀儡,他才愤而离去。螺江陈氏的代表性人物除陈宝琛外,还有其曾祖父陈若霖。他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曾官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善于办案,民间至今还在流传着《陈若霖斩皇子》的故事。

螺江陈氏祠堂

福州“螺江陈氏”与江西“散原陈氏”情谊悠长。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散原老人)定居北京后,一到春节总要去拜访曾经的座师陈宝琛,并行弟子跪拜之礼。原来,光绪八年(1882)陈三立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官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于是,陈三立成为陈宝琛的门下。陈岱孙的外祖父、舅父均为清廷驻外使节,家世不凡。无论陈岱孙父系还是母系,家族皆为名门。在这个显赫的家族中,陈岱孙则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孙。他六岁入私塾读书,接受了九年半的传统教育,饱读四书五经,国文功底深厚。他在《私塾内外》一文中,细数少年读书经过,其受中国儒家精神浸染之深可见一斑。

末代帝师——陈宝琛

陈岱孙汲取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继承“螺江陈氏”家族的传统,完全具备了优秀学子的潜质。然而,陈岱孙的外祖父视野宽广,深谋远虑。他深知,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西方新兴的科学知识将成为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他特地请来外国老师,教授陈岱孙英文,打下西学根基,为他架起了通向现代西方文明的坚实桥梁。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知识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形成了陈岱孙独特的知识体系,铸就了其刚正、持守、谨严、自律的优良品格。十五岁时,陈岱孙考入当时福州最好的新式中学堂——鹤龄英华中学。鹤龄英华中学位于福州仓山烟台山,于清光绪七年(1881)由美国传教士麦铿利创办。陈岱孙以两年半的时间修完中学四年的课程,于1918年考入了民国初期负责选派游美留学生的清华学堂。

福州鹤龄英华中学

二、留学哈佛,供职母校

历经清华学堂高等科两年的埋头苦读,陈岱孙与张景钺、曾昭抡、萧公权等八十名清华学子放洋游美。陈岱孙在威斯康星大学,度过了两年“逍遥”的生活。本科毕业后,陈岱孙申请进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哈佛的同班同学二十多人皆不是泛泛之辈,有后来提出“垄断竞争”学说的张伯伦、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林等等。可他发誓要胜出,为此他锲而不舍,废寝忘食。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的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中使用只够摆一张小桌的狭窄隔间。他的哈佛记忆,不是古老美丽的校园,而是图书馆的那间小隔间。夜深的时候,周遭宁静,他手指轻翻过书页,沙沙有声。没有旅行,没有假期,除了两个夏天离校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夏令营的二十天,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波士顿。

哈佛大学

1926年3月,陈岱孙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4月,陈岱孙横渡大西洋,游学欧洲,拜访名师学友,饱揽欧洲风光。1927年归国后,时任南京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邀请他到财政部任职。而此时母校清华大学的邀请函也已送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原清华学堂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正在筹建的清华大学经济系,急需陈岱孙这样的人才支撑教学工作。这对在孔子诞辰纪念日出生的陈岱孙而言,教书育人似乎成为其命运的安排,经济救国也许将是他一生的抱负。陈岱孙没有犹豫,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母校的邀请,前往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成为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任教于清华大学的陈岱孙

在清华任教之初,陈岱孙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尽管当时多元文化的冲击愈演愈烈,但他坚定不移地将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术语、词汇翻译成了流畅的中文,坚持用中文而不用英语授课。一年后他兼任系主任。自1929年起,陈岱孙长期担任法商学院院长,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工学院院长顾毓秀及教务长潘光旦,襄助校长梅贻琦,团结教授们,同舟共济,使得清华仅用十年时间,由游美预备学校成长为国内一流学府。在担任法学院院长期间,他同时担任教授会、校务会议、评议会成员,参与诸多校务管理事务。

清华学堂

三、邂逅女神,擦肩而过

1929年,二十九岁的陈岱孙遇上一位心仪的女神——王蒂澂。但是却有缘无份,两人擦肩而过,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王蒂澂于1910年出生在吉林的一个小村子,父亲早逝,独自抚养她的寡母坚忍开明。尽管生活艰苦,却坚持让聪慧的王蒂澂上学。17岁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吉林省官费保送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在当时可是女子能够就读的国内最高级别的学府。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王蒂澂蜕变为新时代的新女性。学习之余,她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出去游湖聚会,参加联谊,学习进步思想。在一次郊游赏花中,王蒂澂被一位男同学拍下了一张照片,并将照片发给报社在报纸上刊登。王蒂澂高雅的气质、曼妙的身姿、俏丽的容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誉为女子师范大学的第一校花。

高雅的气质——俏丽的容貌,

当时的王蒂澂刚满20岁,尚未婚配,自然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目光。而其中最为出色的追求者除陈岱孙外还有两个均来自清华大学的名流才子。一个是与陈岱孙共居北院七号住宅的叶企孙,另一个是与陈岱孙同组一个饭团的周培源。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是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1918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哈佛研究生学院学习。1923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1924年回国后任清华物理科副教授,负责筹建物理系。周培源190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9年回国后任清華大学物理系教授,是当时清华园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清华园——水木清华

王蒂澂是一个很会思考的人。她常说:“你要跟我做朋友可以,若你要跟我結婚,我不是随随便便就結的”。虽然叶企孙非常有才华,长得也很帅气,但是个子稍微小了一些,讲话有点口吃,王蒂澂想找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丈夫,便委婉地拒绝了他。叶企孙成为这场爱情角逐的第一个出局者。而陈岱孙与周培源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友情起始于周培源从美国学成归来,刚刚踏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是人生的巧合,这两位单身的学者惺惺相惜,一见如故。他们组织了一个饭团,每天吃着一锅他们一起烹制的饭菜,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伙伴。两人还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北总布胡同“太太客厅”里的尊贵客人。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等

陈岱孙讲课的风度可谓玉树临风,臻于化境。听过他讲课的学生赞不绝口,无不认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当时王蒂澂虽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但经常慕名来清华大学旁听陈岱孙的课。只要王蒂澂的倩影一出现,在讲台上授课的陈岱孙往往更加激情澎湃,口若悬河。他的眼睛常常会不经意地瞟向王蒂澂坐的位置。陈岱孙喜欢王蒂澂的温婉而美丽,更喜欢两人的目光相遇时王蒂澄那让人心旷神怡的微笑。陈岱孙的风度翩翩和博学多才给王蒂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赞美陈岱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可这段赞美却未能演变成为更深的感情。

王蒂澄像

王蒂澄从一开始就喜欢周培源多一点。周培源年轻帅气,高大威猛,又有才华,而且性格开朗,非常浪漫。他认识王蒂澂后便开始了猛烈的进攻。他经常带着礼物主动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约会王蒂澂,还会多带一些小礼品送给王蒂澂的同学,搞好与王蒂澂同学的关系。郎有情,妾有意。两人关系日趋紧密。颐和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的柳荫花丛下,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周培源曾经花了三百元买当时最好、最漂亮的皮大衣送給王蒂澂,使两人关系快速升温。虽然陈岱孙对王蒂澂的学养和美貌赞叹不已,或许出于友情的尊重,或许出于内心的淡定,他选择了顺其自然,并没有像自己的朋友周培源那样展开了狂热的追求。

北海公园

最终,周培源捕获了美人的芳心,王蒂澂将绣球抛给了周培源。当看到王蒂澂与周培源聊天时的灿烂笑容,陈岱孙心头还是会莫名其妙地涌上一股酸楚之感。但他努力掩饰自己的悲伤和失落,关闭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阀门,不让凄凉的情感泄露,并尽量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1932年6月18日,周培源与王蒂澂这对有情人在北平欧美同学会举行了結婚仪式,清华大学校長梅贻琦先生亲自主持了婚礼,当時报纸还报道了这件婚事。周王兩人的喜結連理,成为清华园里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伴侶。陈岱孙虽然很是遗憾,但还是给朋友送去了祝福。这位被王蒂澂称为“绝顶聪明”的才子,只能用一双失落的眼睛,默默地守望着他心中的女神。

周培源与王蒂澂结婚照

三、抗战军兴,迁徙西南

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一种不祥之兆笼罩在华北平原。日寇对古城北平虎视眈眈,中日大战一触即发。7月16日,陈岱孙接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兆铭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联名邀请,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国是谈话会。同时接到邀请的还有政治学系教授张奚若、浦薛凤、陈之迈等。清华校长梅贻琦此时已在南京,和几位教授约好了分头出发,到山上会合。17日,蒋中正换去长袍马褂,改为全副戎装,发表了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演讲:“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庐山会议,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江西庐山——劲松

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刚从庐山返京的校务委员陈岱孙受梅贻琦校长委托,立刻联系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等其他五位校务委员进城在金岳霖教授家举行紧急校务会议。会议决定陈岱孙立即南下,与还在南京的梅校长会商清华搬迁长沙的相关事宜。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抛弃在清华园的所有家当,包括《比较预算制度》一书的全部草稿和他历经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原始资料。陈岱孙一直专注于财政学前沿著述,《比较预算制度》是他立志要编写的财政学系列教材的第一部,心血灌溉八年之久。但为了保存清华文脉,他毅然赴天津乘船南下。这部未及问世的著作手稿及相关资料,全部毁于日军的炮火。

清华校长——梅贻琦

7月29日,北平天津沦陷。凶残的日军炮轰南开大学,放火焚烧校园,这座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办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私立大学成为一片废墟。此时,平津两地各高校正逢暑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平津地区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显得迫在眉睫。平津学术界名流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傅斯年等102人联名,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一些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9月10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尽快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长沙新校舍开课。长沙临时大学租赁地处长沙市韭菜园一号院美国教会所办的圣经书院作为临时校舍。陈岱孙与清华大学的大部师生准时到达长沙,于11月1日参加长沙临时大学开学。

南岳衡山

随着抗战形势的进一步严峻,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汉成为中日决战的主战场。武汉与长沙距离约为300公里。一旦武汉失守,长沙势难独撑。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往云南转移,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陈岱孙不离不弃,坚守岗位。每逢他讲授《经济学概论》课时,整个课堂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听众里除了经济系的学生外,还有许多外系的学生。陈岱孙是福州人,但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言简意赅、逻辑清楚,最受欢迎。他讲课的声音既有节奏又有韵律,如同欣赏音乐,使人内心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在上课的前两分钟,陈岱孙已站在讲台上。上课的钟声一响,他开讲了。最让人称奇的是,陈先生讲完最后一句话,合上书本,此时钟声响起,一切就是这么天衣无缝,让众弟子惊叹又欣赏。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四、守望旧情,爱校如家

在西南联大,陈岱孙既有中国学者之风度,又有英美绅士派头。任何时候,他都衣着齐整,经常一身笔挺的西服,头戴深色呢礼,手持一根手杖,人显得干净素雅。哪怕在破落的茅草校舍里,也一样西装革履,衬衫袖口永远雪白,用法式袖扣规规矩矩地扣上。他面目清爽,风度翩翩,丝毫没有肥肚腩,更没有中年大叔般的油腻。虽然在昆明没条件玩网球、马球,他便改打桥牌。如此儒雅高贵,令众女生怦然心动,无怪乎西南联大的女生一度把他奉为男神。但是,当亲友向他介绍对象时,年近不惑之年的陈岱孙仍然会将对方与自己心中的女神作比较后婉拒了。他还要继续寻找合适的人,决不敷衍潦草,勉强自己。即使没有找到,倒也无妨。

既有中国学者之风度——又有英美绅士派头

应该说,王蒂澂在陈岱孙心目中留下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但爱而不得后,他无怨无悔,懂得退出。陈岱孙没有打扰王蒂澂的家庭,更没有给王蒂澂造成任何困扰。而当王蒂澂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站了出来。在西南联大期间,周培源与王蒂澂已有了三个女儿,且王蒂澂曾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肺结核。为了照顾病妻和年幼的女儿,周培源生活困顿,辛苦不已。而陈岱孙单身一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总是拿出些钱帮忙贴补,与周家共度困难时光。他与周培源的友誼不变,两人共同饲养一只马匹,经常轮流骑马出去购买生活必需品。陈岱孙成了周家的常客,与周培源、王蒂澂一家来往颇多,共同分享着友情和生活的喜怒哀乐。

陈岱孙与周培源合影

陈岱孙的爱心也延伸到了周家的孩子们,她们亲切地称他为“陈爸”。有一次西南联大举办一场游园活动,陈岱孙与老友傅斯年等一起参加。王蒂澂也帶着孩子來了。王蒂澂的女儿见到陈岱孙就叫:“陈爸”!傅斯年故意开玩笑地說:“怎么了,妳怎么叫他爸呢,他是妳父亲吗?”弄得一向腼腆的陳岱孫尴尬无比。在周家千金的眼里,陈爸总是一副模样,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稳健的步伐,慈祥深邃的目光,喜怒从不形于色。周培源常对女儿说:陈爸是绅士派,学问好,为人宽厚、正直。王蒂澂也说:陈爸讲故事,听的人肚子都要笑破了,而他依然平静如水,就像什么都没说过一样。在当时爱情常被随意抛弃和背叛的民国年代,陈岱孙式的情感太过珍贵,完全可以媲美于当时金岳霖与梁思成、林徽因的友谊。

周培源与王蒂澂及女儿们

也许对陈岱孙来说,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教书育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梅贻琦校长知人善任,陈岱孙再次被委以重任。他和土木系教授王明之于11月先期北归,主持清华校园的恢复工作。此时的清华园已经被日本人糟蹋得满目疮痍。曾经的图书馆成了手术室,体育馆成了养马场,地板被拆,实验室的各类器材也多有缺失。经过陈岱孙等人的不懈努力,八个月后,清华学子北归校园,清华大学已恢复八年前模样,水木清华依然如故。北平解放前夕,梅贻琦校长对陈岱孙说:“这是飞台湾的最后一班飞机了。蒋先生请您一定动身,到台湾再办清华大学”。他谢绝了。国民党的腐败让他失望,陈岱孙选择了留下,不愿再接受国民党的统治。

晚年的陈岱孙

1953年,因院系调整陈岱孙离开了清华园,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在“反右”及“史无前例”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演讲,就这样沉默了整整二十年。拨乱反正后的1981年,他终于出版了一生中唯一的专著《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并先后担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付出了很多心血。九十五岁时,陈岱孙依然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在他九十五岁生日的那天,北京大学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会。他在简短的致辞中说:“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情趣”。1997年7月27日,陈岱孙告别了人世,享年98岁。

清华大学

来源:韶溪渔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