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不需借助谁的名气,我自己就是“女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8 00:35 1

摘要:2009年9月7日,90岁高龄的蒋英做客《音乐人生》。当年在蒋英和钱学森婚礼上,为他们弹奏《结婚进行曲的》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也受邀被请上了舞台。

2009年9月7日,90岁高龄的蒋英做客《音乐人生》。当年在蒋英和钱学森婚礼上,为他们弹奏《结婚进行曲的》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也受邀被请上了舞台。

在谈到他们结婚时的情景,周广仁说:“这个婚礼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国际饭店,很大的厅,客人都满了。人家新娘子都是一步一步小小的步子走进来,她不,大踏步走进来”。话音刚落,台上台下笑声一片。

哈哈,多可爱的新娘!蒋英大方、自信的性格在这一刻展露无疑。

蒋英一生身上一直都有许多标签:蒋百里的女儿、金庸的表姐、钱学森的夫人等等。回味她的人生,其实她根本不需要借助谁的名气,本身就已经足够闪耀,她一直都是自己的“大女主”。

01

蒋英的父亲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这位早年曾留学日本和德国的才子,不但视野开阔、见地不凡,在培养孩子方面也眼光独到。

他非常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在家庭教育上实行因材施教。

蒋英姐妹5个,被称为“五朵金花”,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从小,父亲就发现她喜欢蹦跳,喜欢唱歌,就决定将来让她学音乐。

后来,蒋英随家人迁往上海,就读于中西女中。这所学校是个教会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学校设有音乐科,里面包括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琴科。

看到学校里那么多架钢琴经常响起优美的旋律,蒋英受兴趣驱使,就开始报名学钢琴。

学校规定,每天8点上课之前半小时,一定要去练琴。蒋英每天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当然很高兴,她练琴练的很有乐趣。

一天回到家里,她向父亲提要求:“爸爸,给我买架钢琴吧!”通达的父亲很快就满足了她的要求。从那时候起,蒋英的人生就和音乐分不开了。

她学钢琴一直都很用功,直到上大学,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钢琴专业。谈起父亲时,蒋英总说是父亲引导她走上音乐之路的。

这固然是事实,但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就没有后来的音乐家蒋英。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小小年纪,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智慧。

“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蒋英的选择,无疑使自己向成功迈出了最紧要的一步。

02

时光流转,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我们没办法改变外界环境,能做到的就是守住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37年,18岁的蒋英在德国留学期间,考上了柏林音乐学院,主修声乐。

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每天非常忙碌,白天上课、做作业,晚上还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有时忙的都顾不上吃饭,就像掉进了音乐的海洋。

就在蒋英忙着汲取丰富的音乐知识时,世界局势发生了大的变化。1939年,德国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二战爆发。

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被卷入了战火,柏林也不例外。

市民们的生活很困难,缺衣少穿,每天只能以黑面包和土豆充饥。 蒋英的留学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坚强的蒋英还是在炮火的轰鸣中,坚持学习。

晚年的她在接受凤凰卫视的专访,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

“打仗打的厉害了,确实没得吃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又困又饿。天一黑,英国飞机就要来炸,飞机一响,我们都要躲到地窨子去,一蹲就蹲两三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又困又饿,还要挣扎着到学校里去,学生老师也可能不在,所以,那时候是非常非常苦的,我已经瘦的不得了了。”

即使面临这种状况,为了完成学业,她在柏林苦苦坚持。

“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

她后来是这样表述的。

战火纷飞,蒋英和家里的联系也全部中断,音信不通,家人根本不知道身在异国的孩子的处境。

后来,为了继续自己的音乐之梦,蒋英来到了中立国瑞士,继续深造。

勇敢、乐观、坚强的蒋英,虽然经历磨难,但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做事目的明确,没有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难得是,她一直都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目标。

03

蒋英和钱学森的婚姻,一直被称为世人楷模、夫妻典范。他们的婚姻,固然有父辈的原因,但我更愿意相信的是,钱学森是被蒋英的才貌所吸引。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两人是同学兼老友,两家人关系密切,走的很近。

蒋英在4岁时,曾被过继到钱家,取名“钱学英”。因为年龄小,到钱家后待不惯,经常哭闹,就又被蒋百里要回。

钱母不舍得蒋英,就提出来要当自己的干女儿,长大后要给自己做儿媳妇。

后来,蒋英和钱学森两人分别留学欧洲和美国,这件事也就没有被家人再提起。

1947年5月,归国后的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归国后的首场个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盛况空前、非常成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蒋英身上的光芒引来了无数倾慕和赞叹。

钱学森的父亲因为一直中意蒋英做儿媳妇,所以就把蒋英回国后的活动,特别是举办演唱会的活动,写信都告诉了儿子。

钱学森虽然身在美国,但对蒋英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两个月后,1947年7月,当时身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因为学生放假 ,回国探亲。

这是钱学森到美国12年来第一次回国,而且还是在蒋英成功举办个人演唱会后不久。

分别十多年后的见面,激起两人爱情的火花。

之后,蒋英和钱学森迅速结婚,然后回美国生活。

要知道,当时钱学森已经36岁,在美国也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据说有一次,他居然把朋友给介绍的女朋友给弄丢了。

花自盛开,蝴蝶自来。好的婚姻是求不来的,也是勉强不得的。

要想有好的伴侣,就要先设法让自己变得优秀。因为优秀的人,才能吸引同样出色的伴侣。

04

据蒋英晚年回忆,婚后夫妻两人琴瑟和鸣,没有大声说过话,更别提吵架。

无疑,蒋英是个温柔美丽的妻子。但这并不表明,她没有个性和自尊心。

她非常懂得如何处理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一般性的兴趣、爱好方面的矛盾,她会退让、妥协,求得家庭之间的和谐。如果丈夫的要求不合情理或和自己坚持的生活目标相矛盾时,她会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得到消息,蒋英和钱学森兴奋不已。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对蒋英说过的话。蒋英很支持丈夫回国发展的想法。

美国当局为了自己国家利益考虑,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阻止钱学森归国。

他们对钱学森进行审讯、关押和软禁,还派人监视家人。

蒋英为了营救被关押的钱学森,一手抱着尚在襁褓的女儿,一手拉着蹒跚学步的儿子,四处奔走,筹备保释金,备尝艰辛。

在钱学森被软禁的那几年,一家人的精神一直都很紧张,为了躲避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吓得连保姆都不敢雇,而且经常搬家。

1955年6月,蒋英和钱学森经过精心的考量,决定由钱学森写一封密信,寄回国内寻求祖国的帮助。

为了避免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信件,蒋英先把信辗转寄给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

蒋华又把信寄回国内的钱学森父亲,钱父接着又把信寄给自己的老师陈叔通。陈叔通最终把这封密信交给了周总理。

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中国通过外交斡旋,使美国被迫同意放钱学森一家归国。

在事关民族大义的问题上,蒋英经受住了考验。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他在讲话中说道:

“在1950 年到1955 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这5 年间,她管家,蒋英同志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绝不能忘。”

患难见真情,无论是对钱学森的勇敢营救,还是两人在软禁期间的相互支持,或是寄密信的慎思和考量,都显示了两人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

在如何处理和丈夫之间的关系方面,蒋英是深谙其道的。

据蒋英晚年回忆,婚后夫妻两人琴瑟和鸣,没有大声说过话,更别提吵架。

无疑,她是个温柔美丽的妻子。但这并不表明,她没有个性和自尊心。

如果是一般性的兴趣、爱好方面的矛盾,她会退让、妥协,求得家庭之间的和谐。如果丈夫的要求不合情理或和自己坚持的生活目标相矛盾时,她会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夫妻相处,很考验人的智慧。无关紧要的事情云淡风轻,原则问题毫不退让。

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是处理夫妻关系的不二法门。

05

从美国归来的蒋英,被安排到了中央实验歌剧院工作,单人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再一次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蒋英无比欢喜。

归国后的钱学森科研负担很重,每天都很忙碌。蒋英不光要上班,还要照顾整个家庭,以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为了支持钱学森的工作,更好地照看家庭,她听从了周总理的安排,放下了自己喜爱的演唱事业,到中央音乐学院教书。

任教45年,她从一个根本不懂教学的外行,变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师者楷模。

她编著教材,翻译音乐著作,培养了一大批享誉海外乐坛的音乐家、歌唱家。

很多人对她超然的品格感到由衷地敬佩,为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和在音乐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所折服。

2012年2月15日,蒋英因病不治,与世长辞,享年93岁。这位独特而美丽的传奇女性终归还是去了。

蒋英生前不喜欢别人称她为“钱学森夫人”,她说:

“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精彩人生不需要谁来定义,只有弱者才会生活在别人的阴霾里,期望通过他人的名望来抬高自己。强者的人生,永远是自己做主。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