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再讲“于谦岳父穿鳄鱼”,过时包袱不等于相声老段子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7 16:57 1

摘要:好巧不巧,《青岛早报》官方账号发了一个郭德纲于谦青岛商演切片,郭德纲说的是“于谦岳父穿鳄鱼T恤”,这个段子正好验证了观众吐槽。

德云社郭德纲于谦青岛巡演结束后,有观众在网上吐槽说老段子太多。

好巧不巧,《青岛早报》官方账号发了一个郭德纲于谦青岛商演切片,郭德纲说的是“于谦岳父穿鳄鱼T恤”,这个段子正好验证了观众吐槽。

其实这种吐槽对于郭德纲来说早已经是老生常谈,近些年他似乎一直在践行自己说过的话:老艺术家会三段,一辈子巧安排。

郭德纲粉丝自然是不服的,他们说商演肯定是说成熟的老段子,想听新段子你得去小剧场听。

这话乍一听挺有道理,但之前有网友吐槽德云社小剧场传统相声太多老活太多时,郭德纲粉丝的解释是,小剧场这个票价只能听老活,想听好的得多花钱去看商演。

问题来了,德云社到底是小剧场里说老段子还是商演说老段子?还是小剧场和商演都说老段子?

其实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楚几个概念,老相声、老段子和过时包袱。

一、老相声

老相声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相声,另一种是别人创作的经典相声。

比如《汾河湾》《黄鹤楼》这种传统相声当然是老相声,还有《买猴》《夜行记》这些经典作品也属于老相声。

现代的相声演员说老相声是没有问题的,有些传统相声甚至可以直接照着原本说,很多老相声迷就爱听这种直工直令的感觉。

如果在传统相声基础上进行改编,融入现代包袱,或者干脆使用传统相声框架加入新内容,这在相声行业叫“一遍拆一遍洗”,是应该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做法。

经典老相声同样可以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夜行记》已经衍生出了多个版本,从自行车、摩托车一路改到了汽车。

二、老段子

老段子一般也可以指老相声,但更多时候则是指一些结构完整的老笑话或老包袱。

由于这些老包袱老笑话几乎没有时效性,什么时候都能说,所以经常会在相声作品里出现,有时候还会被改头换面一下。

在使用这种老段子方面,郭德纲堪称行家里手。

姜昆在1981年创作了相声《想入非非》,里面有一个包袱,李文华出演电影女主角的丈夫,结果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寡妇》。

几十年之后,郭德纲在相声里活学活用了这个包袱,变成了于谦出演《寡妇》的丈夫,这个包袱虽然足够老,但并未过时,当然还能继续用。

再老的包袱也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一百多年前讲过一个带有哲学思维的笑话,他有个双胞胎兄弟,有一天洗澡时不小心淹死了一个,没人知道淹死的是谁,大家都以为活下来的是我,其实并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这个包袱很烧脑,后来被很多人引用过,马志明在相声里也使过,再后来郭德纲则是把马克·吐温换成了于谦,只是遗憾的是,很多郭德纲粉丝都以为这是郭德纲原创,还对其顶礼膜拜。

还有一些没法考证时间的老段子,比如“吃糖饼烫后脑勺”,天津网友开玩笑说“打有狗那年就有这个段子了”,赵伟洲后来将其引用到了小品里,再后来郭德纲还经常在相声里用这个包袱,只是遗憾的是也被一些郭德纲粉丝当成了他的原创。

像这种老段子原则上讲不论什么时候用都不过时,只要能和作品融合在一起,用一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别太频繁使用就行,当然也不要拿老段子当个人原创。

三、过时包袱

过时包袱是指有些已经脱离现代生活的包袱,这会让年轻观众感到不理解或者不合理,包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郭德纲2023年北美商演时说相声同行在台下拿纸拿笔记他的台词,然后举报他。

这个包袱首先一个问题是栽赃同行,性质很恶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时包袱。

如果郭德纲放在1993年这么说,观众会觉得合理,可就算是放在2003年说都已经过时了,毕竟那时候录音笔已经出现,有些手机也具备了录音功能。

没想到郭德纲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2023年,还说这个说了十几年的包袱,就显得无趣且无聊了。

郭德纲在青岛巡演时说的“于谦岳父穿鳄鱼T恤”同样是一个过时包袱。

这个包袱的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鳄鱼商标T恤,由于存在法国鳄鱼、香港鳄鱼、新加坡鳄鱼以及众多山寨鳄鱼,导致很多T恤上的鳄鱼商标乱七八糟,有鳄鱼头冲左边的也有冲右边的,让消费者难以辨别,到底哪个才是最正宗的。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时代来临,鳄鱼头到底该冲哪儿成为经典网络段子,后来也被郭德纲摘进了自己的相声,说了很多年。

这明显是一个过时包袱,因为现在的鳄鱼T恤早已经过时,很多年轻人压根不知道当年鳄鱼T恤的故事,也不知道鳄鱼头冲哪儿居然是一个经典笑话,郭德纲在2025年再用这个过时包袱就显得没水平了。

综上所述,原则上讲老相声、老段子都可以拿来用,如果能够根据现代生活改编一下则效果更好,只要不说是自己原创就行。

对于过时包袱,则建议相声演员们尽量不要使用,或者干脆淘汰或者寻找一个同类型的事物进行改编,直接在台上使用过时包袱不仅影响演出效果,而且也存在不尊重观众不尊重艺术的问题。

来源:我就是个码字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