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我写了一篇:《哪吒2》第4次延期,延长上映至6月30日的文章,阅读量非常高,只是没想到的是,哪吒2的口碑却严重两极分化,评论直接炸锅......
国漫崛起,不能只靠“乾坤圈”
5月22日我写了一篇:《哪吒2》第4次延期,延长上映至6月30日的文章,阅读量非常高,只是没想到的是,哪吒2的口碑却严重两极分化,评论直接炸锅......
“哪吒的命就是不认命!”这句燃爆影院的台词,如今却成了《哪吒2》现实中的魔幻写照——从“国漫之光”到“延期钉子户”,第四次密钥延期至6月30日,这部票房怪兽在影院里整整153天,全球票房目前突破158亿,距离《泰坦尼克号》仅一步之遥。
然而,观众的掌声逐渐变成了骂声:“票房都赚麻了,还要硬挤!”“国产动画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现象篇:从“顶流”到“赖皮”,四次延期背后的疯狂
第一次延期:全民狂欢,观众求着“别走”
春节档上映16天破百亿,《哪吒2》创造了中国影史神话。当时观众高呼“密钥延期!学学《哪吒1》!”片方顺水推舟,第一次延期至3月底,影院座无虚席,二刷、三刷的“复读生”们甚至为解锁不同影厅特效而疯狂。
第三次延期:口碑裂痕初现
到了4月,日票房从高峰期的8亿暴跌至百万,社交平台上“吃相难看”的骂声此起彼伏。有网友吐槽:“电影院全是哪吒,新片连炮灰都当不了!”清明档新片集体扑街,票房冠军竟是一部上映三个月的老片。
第四次延期:彻底点燃舆论火药桶
5月21日,片方宣布第四次延期至6月底,试图冲击全球票房前四。但许多观众已忍无可忍:“日均票房不到200万,靠硬拖能追上泰坦尼克号?骗鬼呢!”
更讽刺的是,五一档新片预售惨淡,怪“《哪吒2》赖在影院不走”的声音不绝于耳。
争议篇:口碑两极分化,谁在买单?
支持派:国漫骄傲,值得长线支持
铁粉认为:“特效炸裂、剧情热血,凭什么不能延期?”
理性观众认为:“日均过百万票房,比新片的还高,能赚钱,延期也是情理之中。”
有家长表示:“孩子上学没空看,延期是福利!”
导演饺子一句“乾坤圈不是枷锁,是底线”的微博,更被解读为对抗资本压榨的宣言。
反对派:透支IP,毁掉市场生态
批评者痛心疾首:“《哪吒2》成了影院的‘保底工具’,新片连试错机会都没有!”“打着冲榜的名义,收割韭菜!”“顺着着爱国的口号,让资本赚的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3月该片排片占比超44%,同期新片无一部破亿。
更可怕的是,盗版周边泛滥,官方授权混乱,观众情怀被疯狂收割。
行业篇:一场没有赢家的“票房游戏”
资本博弈:影院与片方的“共生关系”
影院经理坦言:“排新片可能血亏,不如放《哪吒2》稳赚!”这种“保底心态”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越是依赖老片,越不敢冒险推新,最终导致内容同质化。
IP透支:哪吒的“天劫”是观众信任
光线传媒靠《哪吒2》狂揽150亿,股价却因“过度依赖单片”暴跌。反观迪士尼,靠衍生品和主题公园持续造血,而《哪吒2》的周边市场却被盗版商占领,62%的“官方产品”竟是山寨货。
文化输出:票房神话下的“虚胖”
尽管全球票房第五,但北美市场仅贡献6800万美元,远不及《蜘蛛侠:纵横宇宙》。网友犀利吐槽:“靠国内市场刷榜,算什么文化输出?”
国漫崛起,不能只靠“乾坤圈”
导演饺子曾说:“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提升。”这句话如今听来格外刺耳。当一部电影把“延期”当常规操作,当资本把观众热情当成“提款机”,所谓的“国漫崛起”不过是虚假繁荣。
真正的经典,从不需要靠“赖在影院”证明自己。《泰坦尼克号》上映28年仍被铭记,靠的是跨越时代的共情力;而《哪吒2》若只剩票房数字,终将成为影史泡沫。
结尾:
哪吒的故事本关于“逆天改命”,但今天的《哪吒2》却困在资本的“天劫”里。当观众的热情被消耗殆尽,当市场沦为巨头的游乐场,国产动画的“命”,究竟该由谁来定?
互动话题:
“你支持《哪吒2》继续延期冲榜吗?
还是认为‘见好就收’才是对国漫负责?
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来源:扫帚飞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