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备受瞩目的“五一”黄金档期也难逃市场寒流,2025年票房数据创下近年新低。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档(5月1日—5日)电影票房仅为7.5亿元,同比去年下滑了51%。
目前线下电影市场整体表现持续低迷。
曾经备受瞩目的“五一”黄金档期也难逃市场寒流,2025年票房数据创下近年新低。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档(5月1日—5日)电影票房仅为7.5亿元,同比去年下滑了51%。
这一颓势并非孤例,2025年清明档的冷清表现,以及2024年全年电影市场的低迷,都在印证着传统院线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行业亟待寻找新的突破口。
线下观影市场困境
线下观影市场的颓势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从消费端看,观影成本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16年—2024年,国内电影平均票价从33.1元上涨至42.1元,涨幅达到27%。另外,观影往往伴随着交通、餐饮等附加消费,形成“套餐式”支出模式。在当前消费趋紧的大环境下,这种综合成本的上升显著抬高了观影门槛,使得消费者在娱乐消费决策时更加审慎。
从供给端看,人们娱乐选择日益多元化。一来,线下演出、城市周边游等文旅活动发展态势良好,以2025年“五一”假期为例,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二来,短视频、微短剧等线上娱乐快速崛起,不断抢占用户时长。这种双向挤压,使得线下观影市场的生存空间收窄。
这些因素叠拉低了电影市场的增长曲线。而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更暴露出内容生态的结构性矛盾——具有话题效应和精良制作的头部影片仍能创造票房奇迹,而中腰部影片的市场空间急剧收窄。
欢网大数据显示,2024年票房破5亿影片同比减少43%。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档也仅《水饺皇后》《猎金·游戏》两部影片票房破亿。
这种鲜明的市场分化,本质是内容供给侧与消费端深层矛盾的外在表现。当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头部作品,导致非头部影片在排片率、曝光度及票房收益上陷入多重困境,进一步暴露出非头部内容在竞争力上的短板。
在此情况下,电影行业必须寻找更高效的传播路径与多元盈利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能大屏:影视行业的新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院遇冷的背后,观众的观影需求并未消失,而是发生了明显的迁移。
随着家庭影音设备的升级和流媒体内容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回归客厅——电视大屏成为影视消费的新阵地。
流媒体网了解到,2025年“五一”假期智能大屏观影同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唐探1900》蝉联榜首,“五一”假期占据18.11%的大屏点播份额,最高点播指数达9352。
另据欢网大数据《2024-2025Q1智能大屏观影报告》显示,2024年智能大屏平均观影频次为14.4次。在大屏点播UVTOP500的影剧综内容中,电影占比约30%,单次观看时长同比提升15%。
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这种观影阵地的转移,也让在院线遭遇挤压的中腰部影片,通过大屏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欢网大数据《2024-2025Q1智能大屏观影报告》显示,如《怒潮》、《潜行》、《749局》、《爆裂点》、《误判》等多部票房未达5亿的影片,在大屏端点播表现却尤为亮眼,点播排名远超院线票房排名。
另外欢网科技副总裁、首席数据官吕海媛向流媒体网透露,对2024-2025五一假期单日播放量TOP200影片分析对比发现,中腰部影片成增长主力。点播指数6000-9000影片比重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点播指数3000以下影片同比减少13个百分点。(推荐阅读:《中原论道|流媒体网吕海媛:内容新生 大屏共融——大屏生态内容发展现状和趋势》)
而这种赋能不仅体现在内容价值的重塑,更推动着电影发行模式的变革——当前新片上线大屏的窗口期正持续缩短。数据显示,2024年多部头部演员作品已将窗口期控制在2周以内。
另外,除新片外,智能大屏还为存量影片创造了持续释放价值的长尾空间。欢网大数据《2024-2025Q1智能大屏观影报告》显示,2024年,上映3年以上的影片仍占据27%的大屏点播市场份额。值得关注的是,热门IP新作上映会激发观众的“补片”热情,如1月29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智能大屏点播排名较元旦上升29位,并自2月3日起蝉联大屏电影点播日榜榜首。
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反映出电视大屏将电影消费从院线延伸至家庭场景,在为片方提供增量变现路径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多元化观影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那么大屏为何能成为电影产业的新引擎?这一产业趋势的形成,实际上是视听技术革新、内容消费偏好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视听体验升级是根基。在技术升级、平台发力和政策助推下,智能大屏向大尺寸、高画质、智能化迭代,家庭观影体验提升;
其次,电视是长内容消费的理想场景。即便受短视频冲击,电视大屏日均使用时长仍超4小时,用户更愿在此观看完整电影,且中小成本影片和存量影片都能获得更多曝光机会;
再者,付费习惯的建立拓宽了商业化路径。2024年大屏用户会员渗透率同比增长10%,投屏用户会员渗透率达90%,使得影片在大屏能实现高收益,推动大屏与电影行业深度融合。
蓝海下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尽管智能大屏成为驱动电影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之下,仍隐藏着不少挑战与风险。
具体而言,用户娱乐方式日趋碎片化,电影的收看时间成本对用户而言愈发凸显,也使用户对电影内容品质的要求提高。
部分平台会员体系复杂、跨终端权益不互通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内容同质化现象也十分突出,智能电视与移动端内容高度重叠、差异化不足,优质独家资源匮乏且部分平台质量参差。
面对这些挑战,平台与行业需要共同发力。欢网科技副总裁、首席数据官吕海媛向流媒体网分享了几点建议:
一是,平台应着力规范收费模式,简化会员体系,提升用户付费体验;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内容制作与运营方需强化差异化策略,提升电影品质;
四是,增强院线与家庭影院的联动互补,发挥各自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大屏观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对院线的补充而非替代。大屏有效解决了线下观影在便利性、小众内容覆盖等方面的局限性,但无法替代影院的社交属性与技术上限。
正如吕海媛所言,院线与大屏将形成“内容共生、场景互补”的良性生态,通过优化窗口期管理、分账模式与跨屏互动,共同开拓电影产业的增量空间,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流媒体网